如何系統地練字?
一個好問題總能帶動大家思考??吹酱蠹腋鶕约旱膶W習經驗分享,我受益匪淺。我只是看到每個人都是從硬筆的角度來回答的,這應該是由我們的日常寫作應用環境決定的。因為我是書法專業的學習者,因為我們整個硬筆書法理論體系都是從我們傳統的毛筆書法中獲得的,所以我會從毛筆書法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如果有可取之處,我會幫你多一個想法,即使這篇文章沒有白寫。
先說說我自己的學習經歷。
2002年考入漁沃中學,由副校長李銀鈴先生啟發學習書法。
2005年考入東明縣實驗中學書法班,與魯世杰老師一起學習書法。
201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書法系。
2016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書法系研究生部,導師劉彥湖教授。
獲獎經歷:東明縣實驗中學文憑
2003莊子之鄉中學生書法作品競賽優秀獎
2006獲得東明實驗中學優秀學生獎
2012年度獲中央美術學院農村寫生優秀班集體獎
2013每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農村寫生優秀個人獎
2014每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國家勵志獎學金
2015畢業作品《楷書對聯:東明縣實驗中學畢業證書》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永久收留校等愿,擇高處立
在回答如何系統地練習單詞之前,曬幾部自己的作品
2015年楷書作品《發上等愿,擇高處立》
收藏作品介紹:東明縣實驗中學文憑
我寫這部作品是借用唐代顏真卿的楷書,祈禱表達西周發展完整的空間結構理念。在保證單個單詞結構完整的前提下,打開單詞之間的界限,使作品形成一個強大而有力的整體。如果文字的點畫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單位,那么我希望把這部作品構建成自己的理想國家。
下面是劉彥湖老師的近照
劉彥湖教授
導師對收藏作品《發上等愿,結中等緣》的評價:趙瑞勇的楷書作品無疑取自顏真卿,厚重笨拙。從顏真卿的角度來看,他想到了中國書法的空間和結構,從而追溯到古代篆書開始建造的中國書法。在這一點上,趙瑞勇懂顏體,體大思精,包前育后!然而,寫過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后主并不喜歡顏體,說他就像叉手,腳田舍汗。要拿到顏體,就要在樸實樸實的野外讀出他的虛靈,這樣才能在靈山法會上得到一些花和一些笑聲。
其他書法作品如下:
2015年篆書《游子吟》
草書《卜算子》·詠梅》2015年
篆書擬天璽碑《游子吟》2015
裝置作品2015年
以上作品均為創作,其次是兩份臨摹
2013年臨摹王羲之《頻有悲傷》
2013年臨摹王羲之《得示帖》
好了書法作品圖片就這么多,接下來開始回答問題。(文章后面是篆刻和國畫)
你如你所看到的,我的作品有很多外觀和外觀。這與我在美術學院的學習經驗密不可分。我們學校的一般教學理念是循環漸進,即大學四年篆書-隸書-楷書-草書每年循環一次。正是每個字體都被學習了。經過大量的練習,每個字體的比較逐漸得到了相互促進。也許你會發現,我所理解的系統練習不是系統地練習某種字體,因為只練習一種字體很難準確地練習好單詞,而是需要打開書法的每一個字體才能相對更好地練習。
簡單梳理一下書法發展的脈絡。我們已知的文字比較成熟,商代的甲骨文比較早。后來代表各個時代、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代表了各個時代的特點,而楷書、行書、今草等字體在魏晉南北朝已經完全成熟。特別是草書,因為她是隨著各種書法發展起來的,而行書是楷書和草書的結合。
唐代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密,草貴流暢,章務檢方便。這意味著每個字體的個性特征。
還說:真正以點畫為形質,把它變成情感;草以點畫為情,把它變成形狀。草乖乖轉,不能成字;如果你真的輸了畫,還是可以記文的。真是指書寫舒緩、結構平坦的篆書、隸書、楷書,即使草書是指書寫速度快、結構多變的行書、草書
從中田勇次郎的《書道全集》中可以發現,流傳日本的《書譜》(空海本)比中國版要好……你可以記住這篇文章后面還有一段話:草沒有點畫,不揚魁岸;真的沒有轉折點,沒有神。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書法風格之間的互補性。當然,無論在哪種狀態下,只要有足夠的點畫和轉折點,都有很多書法。然而,書法中的每個人都有其相對突出的特點。通過學習書法風格,掌握某種技能有時是事業和工作的兩倍。這相當于其他山的石頭可以攻擊玉石的效果。例如,我的楷書總是覺得結構滯后、分散,勢頭不連貫,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草書來改善這些不足。由于草書的文本相對連貫,因此很容易培養連貫性。
如果我真的想列出系統訓練的順序,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我們準備了12次練習,即12節課
這十二節課,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三節課。四個單元是按書體演變的脈絡展開的:第一個單元是篆書;第二單元是隸書;第三單元是楷書;第四單元是行草。
課程的具體安排如下
>西周第一節大篆《散氏盤》《毛公鼎》
>結合《吳昌碩臨石鼓文》第二節石鼓文
>第三節小篆《宜山碑》《袁安碑》《鄧石如白草堂紀》
>第四節《曹全碑》
>第五節《乙瑛碑》
>第六節《張遷碑》
>第七節《北魏龍門二十品》《隋墓志名品》
>第八節《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第九節《顏真卿顏世家廟碑》
>第十節行書《黃庭松風閣詩帖,寒山子龐居士詩帖》
>第十一節行書《米霏尺竹名品》
>第十二節草書《廉頗林相如傳》《王鐸書法名品》
你可能會對這門課感到困惑。你不是先練楷書還是先寫字體再練另一個字體?如果你這樣品嘗,你怎么能寫得好呢?事實上,這是這12節課的特點。當然,這不是膚淺的品味,而是不斷地處于一個站立和破碎的循環中,不局限于某種表象,從而真正體會到書法的本質。
說到書法的本質,我認為它可以簡單地分為結構的本質和點畫的本質。在結構方面,最大的結構特征是外圓內方(圓不是標準的圓,如圓規,內方是指內部空間盡可能方形)。在點畫方面,筆是最重要的核心。在點畫之間,同一方向的點畫相互平行,異向點畫相互垂直。
下面我復制一個單詞,然后用粉色筆垂直標記,藍色筆標記外圓和點畫之間的上下文關系,黃色筆標記每個單詞的第一、第二、第三空間(每個空間的寬度相對靈活,第一空間基本上放下一個單詞的核心筆畫,第二空間,第三空間)。
臨摹西周《大盂鼎銘》
臨摹秦《詮山碑》
臨摹漢《曹全碑》
臨摹北魏《魏靈藏像碑》
臨摹初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臨摹中唐《顏真卿顏世家廟碑》
臨摹北宋《米霏致彥與書》
臨摹北宋《黃庭廉頗相如列傳》
每節課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寫多久,一般我在外面給別人上課都是一節課2個小時。課堂上主要講解本課所學字體的一些歷史知識、風格特征、法演變的階段和作用。然后是演示(像上面的圖片一樣分析和解釋),通過寫作告訴你如何寫作,寫作時應該注意什么。例如,在結構方面,我們應該注意點畫之間的相對位置、相對長度和相對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注意點畫與她周圍點畫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注意這些,文本的結構就不會有問題。在點畫方面,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使用與字帖相同的風格——或隱藏或暴露,或厚或薄,或方形或圓形。這樣,如果你堅持學習12節課,你就會對書法有一個系統的理解。
一般來說,我們的課程是在這個系統的12節課之后,寫一些像字體一樣的復制作品來裝裱和展示,這樣作品就可以總結學習理解,但也是對自己的一點鼓勵。
接下來的訓練方法是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字體,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字體,然后深入。至于深入的方法是充分利用之前課程中獲得的寫作經驗,反復積極地緩和點畫和結構,偶爾穿插一些創作來測試他們對字體的掌握,發現不足,然后在字帖中找到答案。
目前,我們出版的字帖基本上是古代優秀書法家的作品,印刷質量相對較好。例如,上海書畫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國碑帖名品》系列是中國最清晰的書法字帖。
但也有一個問題,現在很多字帖不是直接印刷經典作品,而是一些等級教科書,一般開始解釋每個點如何寫,作者為了讓讀者理解也清空點畫只留下點畫的邊緣線,然后畫線圖解釋線和箭頭,所以人們像指導,按照書的步驟,但這種方法可以說有多少人對寫書法感興趣。
這并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好,而是說這種方法只適用于篆書和隸書。為什么?由于篆書追求凝重崇高的藝術震撼,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儀式感,點畫的形式要盡可能圓潤飽滿,不要表現出任何痕跡。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筆和結構變得越來越簡潔實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想象每次開始寫作都會回來,然后在收集筆時回來。明顯的例子是,當我們今天再次寫硬筆時,沒有人有任何動作,而是寫得非常簡潔明了。
前幾天去杭州浙江美術館拍的傅山個展上的兩張作品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寫作有多干凈。
初唐《楚遂良倪款贊》
北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北宋《黃庭松風閣詩帖》
說到這里,我們還應該談談古人寫作時的一種用筆狀態,因為正如古人所說,用筆永遠不容易,結構因時代而傳承,那么如何用筆呢?事實上,這很簡單。就像我們現在用硬筆一樣——我們既不用力按壓,也不用輕輕滑動紙,在紙上留下弱點。但根據需要,適度。
以下是劉老師寫作方法的幾張照片
石開先生執筆法
這是我胖的時候寫的。
通過這些在寫作狀態下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到使用的是五指寫作方法。用文字來描述:用右手的五個手指握住毛筆。一般原則是手指虛擬——手指輕輕靠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拇指應該稍微拱起。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手掌是空的,寫作才會靈活。其中,食指中指負責在外面收回筆,無名指抵住筆桿,小拇指靠在無名指上送出筆,拇指配合它們或收回或送出。
北宋書法家米霏在用筆方面可以說是最好的,別人評價他是八面出鋒。如果你想從四面八方出發,你需要特別注意寫作時筆桿的一般原則是垂直于寫作平面,這可以在上面的照片中看到。事實上,只有這樣,筆才能靈活地寫作。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它在任何時候都是垂直的。相反,它在寫作時只有很少的時間處于垂直狀態,通常處于垂直邊緣。詳見下圖
寫作的力點大致在字中心
用力書寫時,用手指將筆桿從力點送出,感覺筆尖頂著紙,很容易保持所謂的中鋒。
下面這個也是這個意思。
啰嗦了這么久,就到這里。
給大家帶來一個想法。
貼幾幅國畫和篆刻,因為我覺得書
畫印也是一個系統的。
{n}
正如我家子昂在下面這幅畫中所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p>
{n}
元代趙孟頫《自題秀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東明縣實驗中學文憑(如何系統練字)》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19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