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縣第一中學,位于濟南市平陰縣城翠屏街73號。始建于1954年,是平陰縣歷史上第一所普通中學,為省級規范化學校。
平陰之名始見于《左傳》,因地處古東原之陰而得名。其文明史可上溯至六、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是“中國平陰玫瑰之鄉”。解放后,平陰縣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獲得解放,經濟上翻身的同時,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教育水平。黨和政府狠抓教育,小學從恢復到發展,速度很快,小學畢業生離縣赴外地(長清、濟南、聊城、泰安等)上中學,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亦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投資興建“山東省平陰中學”。
建校時,學校西北面隔溝與郵電局、公安局相接,其余部分均為農田。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區擴大,四周居民、機關、商店、工廠相繼建起。目前學校已從城區的僻隅,變為鬧市中心。當時計劃占地74704平方米,實際占地54902平方米?,F在學校東臨五嶺路、南接翠屏街、西與商業系統宿舍區毗連,北與商業街相連。學校前為教學區、后為教工宿舍區。
1954年初春破土動工,9月一期工程基本竣工,當年招收第一屆初中4個班224人。1956年省、地確定在東阿鎮興建“平陰二中”,本校定名為“山東省平陰第一中學”。1958年省人民政府決定,增設高中班,每級招收2個班。規模定為18個班的完全中學。同時附設師范班2個。區劃調整,泰安地區撤消,平陰劃歸聊城地區,學校改為“山東省東平平陰中學”。1959年10月平陰劃歸濟南市,12月東平王臺中學的4個師范班并入本校,學?;謴汀吧綎|省平陰第一中學”。1960年春平陰劃歸菏澤地區,下半年師范班移交平陰師范。1961年下半年泰安地區恢復,平陰劃歸泰安地區,1962年平陰師范撤消,省教育廳行文,將師范校產劃歸平陰一中。1963年普通中學規定規模,泰安地區確定平陰一中為18個教學班(初中12個班,高中6個班)的完全中學。并定為地屬重點中學。
1966年6月17日,“文革”之火,在一中點燃,十年動亂給一中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嚴重的損失。1968年在“侯王建議”(以某市兩位同志建議下發文件的簡稱)的鞭及下,工宣隊“動員”教師回原籍,由于教師的強烈反對未成。1969年醞釀分校,主任以上干部先后被調離,少數回了原籍。一批小學教師調進一中,學校改為“平陰縣城關中學”。
“文革”初期,軸瓦廠從外地遷入平陰,占縣農具廠廠址。1969年平陰縣革委確定縣農具廠占用一中東院(原師范校址)。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平陰縣第一中學畢業證樣本圖》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26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