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畢業證、樣本圖片由畢業證樣本網搜集整理發布,如需查看模板請點擊大學畢業證樣本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院校簡介:中山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學校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1-3]。
0
中山大學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1]
中山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首批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學校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1-3]
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33個參評學科有16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5,32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10。[1]
現有院士(含雙聘)20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19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1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2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70人,歷次主持“973”項目和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20人次。[1][4]擁有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管理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學?,F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1]
創辦時間
1924年(甲子年)
屬性
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
|全國重點大學|珠峰計劃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類別
公立大學
知名校友
丁穎,許寧生,林若,彭清華,黃華華,何沖,馬薇薇,梁維東
學校官網
中山大學。。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并,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衛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1年成為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準,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中山大學原中山大學
格致書院
中山醫科大學歷史圖片(4
廣州格致書院是十九世紀中國著名的教會學校,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醫生1887年創辦于廣州,后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
1907年該學校改為嶺南學堂,開設了醫科。后來該學校成為嶺南大學,而其醫科成為圣約翰大學的一部分。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1927年收歸中國人自辦。嶺南大學建校之初,校址幾經變遷。先從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樓福音堂、花地萃香園,1900年又遷往澳門,
中山醫科大學
1904年,將永久校址設在距廣州城東南十里的康樂村。
此后,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嶺南大學,又于1937年南遷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嶺南大學得以重返康樂。
國立中山大學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后,即于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布籌建國立廣東大學,并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劃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著重討論并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1924年6月9日,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
中山大學歷史沿革
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托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p>
國立廣東大學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并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后又經校務會議復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辈⑷?。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后,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準。同年增設醫科。其后,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郁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后,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
國立廣東大學鐘樓
,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于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余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大學被聘至中大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為學院。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于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即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設師范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云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
1945年,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復課,1947年設置體育系,袁浚從武漢大學被聘至中大任體育系主任。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校門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并,組成新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入主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范學院(現華南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教授率領調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陳國達教授率領全系師生49人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哲學系由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領前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人類學系主任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分別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報到。
新組建的中山大學校區由石牌遷至原嶺南大學校址。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中山大學原百子崗校址,興辦華南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合并大會
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調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學,設有中文、外文、歷史、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財政、金融、會計、貿易、企業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18個系, 另有俄文、會計、金融、企業管理4個專修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植物等3個研究所。
1953年7月開始第二次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同時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
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管理(現華南植物園)。同時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廣東法商學院(現廣東財經大學)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1981年,成為中國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7年12月,國家教委批準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成立。
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中山大學。
2001年12月,首批獲準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7]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醫科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8]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9]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舉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這標志著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動。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選址深圳市光明新區,校園占地面積約 5000畝,是中山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10]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a類建設高校。[11]
2017年10月25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山大學位列中國第八。[12]
2018年1月,為進一步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建設,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全面提升學科發展水平和學術影響力,中山大學成立了中山大學人文學科發展委員會和中山大學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13]。
2018年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學位列其中。[14]
2018年8月,學校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15]
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學宣布正式成立農學院。[16]
2018年11月,中山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5]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7]
中山大學辦學條件
中山大學院系設置
直屬院系[18]
廣州校區 | |||
中國語言文學系 | 歷史學系 | 哲學系 | 外國語學院 |
管理學院(創業學院) | 嶺南學院 |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中英國際海事法學院) |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 資訊管理學院 | |
傳播與設計學院 | 心理學系 | 藝術學院 | 博雅學院 |
數學學院 | 物理學院 | 化學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逸仙學院 |
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 國家保密學院 | 網絡安全學院 | |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 | 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山醫學院 | |
光華口腔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院 | 護理學院 | 藥學院 |
體育部 | |||
珠海校區 | |||
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 歷史系(珠海) | 哲學系(珠海) | 旅游學院 |
國際關系學院 | 國際金融學院 | 國際翻譯學院 | 數學學院(珠海) |
大氣科學學院 |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海洋科學學院 | 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 |
物理與天文學院 |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 土木工程學院 |
深圳校區 | |||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院(深圳) | 藥學院(深圳) |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
材料學院 |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 | 航空航天學院 | 智能工程學院 |
農學院 | 生態學院 |
附屬醫院[19]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二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珠海)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深圳) |
中山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04月,中山大學設有4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共19個領域),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1個。[20]
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二級學科)。
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核科學與核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植物保護、草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二級學科)、設計藝術學(二級學科)、工程熱物理(二級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二級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二級學科)、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二級學科)。
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教育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游管理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審計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應用心理碩士、藝術碩士、工程碩士、體育碩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3],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包括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 |||
哲學 | 工商管理 | 數學 | 化學 |
生物學 | 生態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基礎醫學 | 臨床醫學 | 藥學 |
截至2018年07月,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的最新統計,在esi數據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居全國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工程學 |
生物與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與遺傳學 | 植物與動物學 | 計算機科學 |
環境與生態學 | 微生物學 | 農業科學 | 免疫學 |
臨床醫學 | 藥理學與毒理學 | 神經與行為科學 | 材料學 |
社會科學總論 | 地球科學 | 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 |
注:根據esi2018年07月統計結果 |
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按學科水平計算,中山大學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參評學科分數及排名如下:
學科名稱 | 評估得分 | 全國排名 | 學科名稱 | 評估得分 | 全國排名 |
生態學 | 86 | 1 | 考古學 | 76 | 7 |
工商管理 | 87 | 2 | 世界史 | 75 | 12 |
哲學 | 87 | 3 | 化學 | 82 | 10 |
臨床醫學 | 85 | 4 | 地理學 | 79 | 8 |
社會學 | 82 | 4 | 大氣科學 | 69 | 6 |
中國史 | 84 | 5 | 護理學 | 76 | 8 |
物理學 | 79 | 6 | 外國語言文學 | 75 | 17 |
海洋科學 | 74 | 4 | 統計學 | 74 | 15 |
基礎醫學 | 82 | 5 | 心理學 | 71 | 15 |
口腔醫學 | 75 | 5 | 地質學 | 69 | 12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83 | 5 | 藥學 | 76 | 10 |
公共管理 | 83 | 5 | 數學 | 76 | 16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79 | 8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75 | 17 |
中國語言文學 | 84 | 7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74 | 21 |
生物學 | 82 | 8 | 軟件工程 | 72 | 23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76 | 5 | 法學 | 74 | 17 |
理論經濟學 | 79 | 9 | ---------- | ---------- | ---------- |
參考資料:[21] |
中山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底,中山大學有專任教師369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167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504人,具有副高職稱1279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含雙聘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6人、青年學者14人,“973”首席科學家(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0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8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29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獲得者9名,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姓名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注 |
陳新滋 | 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工作 | 2001年 | 化學部 | |
計亮年 | 主要從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 | 2003年 | 化學部 | |
曾益新 | 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 2005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陳小明 | 主要從事功能配合物與晶體工程研究 | 2009年 | 化學部 | |
羅俊 | 主要從事引力實驗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 | 2009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
張培震 | 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和新生代地質研究 | 2013年 | 地學部 | |
高銳 | 主要從事地球物理與深部構造研究 | 2015年 | 地學部 | |
石鐘慈 | 主要從事陣特征值的定位問題、有限元的理論、非協調元的收斂性等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徐至展 | 主要從事光學光子學、激光、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等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黃榮輝 | 主要從事大氣動力學研究 | 1991年 | 地學部 | 雙聘 |
孔祥復 | 主要從事腫瘤系統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研究 | 1999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鄭度 | 主要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 | 1999年 | 地學部 | 雙聘 |
陳霖 | 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研究 | 2003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許寧生 | 主要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 | 2009年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雙聘 |
呂達仁 | 主要從事大氣物理學研究 | 2005年 | 地學部 | 雙聘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姓名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注 | ||||
林浩然 | 主要從事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的研究 | 1997年 | 農業學部 | |||||
林東昕 | 主要從事腫瘤遺傳研究 | 2013年 | 醫藥衛生學部 | |||||
王復明 | 主要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 | 2015年 | 土木、水利與建筑學部 | |||||
孫玉 | 主要從事戰略兵器試驗系統、軍事戰略通信系統研制工作 | 1995年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雙聘 | ||||
謝立信 | 主要從事眼前節疾病的應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 | 2001年 | 醫藥衛生學部 | 雙聘 |
中山大學教學建設
培養目標
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
以“通識教育、大類教學、復合創新”的為本科教育觀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以提高質量、服務需求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培養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激發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完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推動碩博貫通培養,實施“優生優培”資助計劃,推動課程訓練和科研訓練結合,加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和創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養學術精英;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行業實踐和職業能力培養,培養行業領袖人才。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門,擁有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擁有醫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擁有33家教學醫院(含9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 | 黎孟楓 | 國際金融課程群教學團隊 | 陳平 |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吳承學 | 實驗生理科學教學團隊 | 王庭槐 | ||||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 桑兵 | 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 趙虎 | ||||
化學教學團隊 | 陳小明 |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 馬駿 | ||||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團隊 | 王金發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梁力建 |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團隊 | 李萍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
漢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哲學 | 人類學 | 化學 | 法醫學 | 護理學 |
行政管理 | 工商管理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網絡工程 | 臨床醫學 | 會計學 | 預防醫學 |
微電子學 | 生物科學 |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 軟件工程 | 生物技術 |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基地 |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哲學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 ||||
經濟管理 | 法學 | 信息技術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 公共衛生 | 基礎醫學 | 臨床醫學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
數學分析 | 生理學 | 中級宏觀經濟學 | 現代生命科學 | 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 |
領導科學 | 人體寄生蟲學 | 無機化學 | 法醫病理學 | 細胞與遺傳學實驗 |
思想道德修養 | 行政管理 | 史學概論 | 放射診斷學 | 政府績效評估 |
細胞生物學 | 基礎會計 | 綜合化學實驗 | 醫學統計學 | 實驗生理科學 |
植物學 | 藥理學 | 中國古代史 | 旅游地理學 | 牙體牙髓病學 |
有機化學 | 中國近代史 | 病理生理學 | 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 | 外科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人體解剖學 | 電動力學 | 中級微觀經濟學 | 大學英語 |
國際金融 | 公共關系學 | 信息資源共享 |
教學成果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1次奪冠、2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并且13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成績。2007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9年,學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學?!板眲摌I團隊”憑借“瀚潮生態凈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2017年,學校醫學院代表隊連續七年(2011-2017年)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獲得特等獎4次,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
中山大學學校聲譽
學校排名 | |||||
榜單 | 名次 | ||||
2019金磚國家大學排名[22] | 13 |
中山大學學術研究
中山大學研究機構
截止2017年底,中山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臨床試驗研究中心、1個p3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野外臺站、1個公安部重點實驗室、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級登記實驗室、3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70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9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8個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中山大學擁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重點智庫、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
科研平臺 | ||
國家級科研機構 |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數字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 amole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 | |
數字家庭互動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半導體照明材料及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物聯網芯片與系統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臨床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新藥成藥性評估與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rfid與物聯網芯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 | 粵港澳發展研究院[23] | --- |
教育部重點科研機構 | 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機器智能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眼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腫瘤學與抗腫瘤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轉化醫學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粵港澳聯合實驗室[24] | 數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超算工程軟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食品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 |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 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
衛生部重點科研機構 | 眼科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腎臟病臨床研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輔助循環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醫藥生物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公安部重點研究機構 | 視頻圖像智能分析公安部重點實驗室 | --- |
中山大學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到 2018 年6月,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1萬余平方米,擁有紙質館藏703.37萬冊(件)、電子圖書210.35萬冊、電子期刊12.05萬種、數據庫738個、音視頻資源21.32萬小時。學校建成了規模龐大、國內領先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園,互聯網ipv4出口帶寬21.52gbps,ipv6出口帶寬1gbps;校園無線網已覆蓋180棟樓宇,部署無線接入點約12000個。中山大學圖書館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 (calis) 華南地區中心, calis 數字圖書館基地,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cashl )華南區域中心,教育部 16 個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之一。[1]
學術期刊
序號 | 期刊名稱 | 國際標準刊號(issn) | 國內統一刊號(cn) | 備注 |
1 |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issn0529-6579 | /n | |
2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issn1000-9639 | /c | cssci來源期刊 |
3 |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 issn1672-3554 | /r | |
4 |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 issn1001-7098 | /r | |
5 | 現代臨床護理 | issn1671-0275 | /r | |
6 | 新醫學 | issn0253-9802 | /r | |
7 | 中華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 issn1002-0152 | /r | |
8 | cancercommunications | issn1007-1793 | /r | sci收錄,if 3.822 |
9 | 眼科學報 | issn1000-4432 | /r | |
10 | 器官移植 | issn1674-7445 | /r | |
11 | 南方人口 | issn1004-1613 | /c | cssci擴展來源期刊 |
12 | 文化遺產 | issn1674-0890 | /g0 | cssci來源期刊 |
13 | 南方經濟 | issn1000-6249 | /f | cssci來源期刊 |
14 | 邏輯學研究 | issn1674-3202 | /c | cssci來源期刊 |
15 |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 issn1001-2036 | /r | |
16 | 公共行政評論 | issn1674-2486 | /d | cssci來源期刊 |
17 | 現代哲學 | issn1000-7660 | /b | cssci來源期刊 |
18 | 中華腎臟病雜志 | issn1005-8001 | /r | |
19 | 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 issn1009-976x | /r | |
20 | 嶺南急診醫學雜志 | issn1671-301x | /r | |
21 | 熱帶醫學雜志 | issn1672-3619 | /r | |
22 | 解剖學研究 | issn1671-0770 | /r | |
23 |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 issn1671-8283 | /r | |
24 | 現代計算機 | issn1007-1423 | /tp | |
25 | 家庭醫生雜志 | issn1004-6348 | /r | |
26 | gastroenterology report | sci收錄,if 2.688 | ||
27 | 藝術史研究 | cssci集刊 | ||
28 |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 | cssci集刊 | ||
29 | 管理學季刊 | cssci集刊 | ||
30 |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 cssci集刊 | ||
31 | 當代港澳研究 | cssci集刊 |
中山大學科研成果
2017年,學??蒲许椖康劫~總經費超過29億元。近兩年,學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0項,居全國高校前5位;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均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6]
十二五以來,學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5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集成項目、應急項目等千萬量級項目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項;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0項;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4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9項。學校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6項、高等學??茖W技術獎一等獎10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突出貢獻獎共33項;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16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60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5項。[1]
截至2017年底,以中山大學為依托單位,已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8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8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9項,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研究項目14項;共有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40人次,農業部“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負責人2人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27人次。出版了《全元戲曲》、《全粵詩》、《葉名琛檔案-清代兩廣總督衙門殘牘》、《清水江文書》和《歷史·田野》等叢書和著作。同時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等高水平學術刊物發表一批高水平論文。[6]
中山大學合作交流
截止2017年底,中山大學已與39個國家和地區的243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開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鼓勵與港澳臺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短期交流項目。學校與20多個國際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開展實質性合作,例如:化學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杰-馬里·萊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學萊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與天文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ams合作體開展戰略協作等。
中山大學已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253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本科交換或交流學習平臺,不斷拓寬本科國際化辦學空間。
中山大學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2016年,學院獲得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國際認證和歐洲工程教育認證(eur-ace),標志著學院辦學水平已經達到了法國及歐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學院榮獲中法兩國政府聯合頒發的“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獎項。
中山大學共設立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111 基地”8個,地理學國際化示范學院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國際化示范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
中山大學毗鄰港澳,與港澳臺高校及教育機構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臺籍學生逾千人,招生規模在內地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與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個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其中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個獲得卓越計劃資助的人文社科項目。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邀請三地共計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粵港澳高層次科研學術和人才交流平臺,為國家及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高雄中山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構建校際合作發展長效機制。
中山大學文化傳統
中山大學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
孫中山親筆題寫的中山大學校訓
家經書《禮·中庸》?!吨杏埂返诙抡f:“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卑础吨杏埂吩馐侵溉司哂小罢\”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于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
孫中山則處于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中山大學?;?/p>
中山大學?;諡閳A形圖案,?;丈喜孔宰蠖噎h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
中山大學?;?/p>
,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于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淀和輝煌的歷史進程。?;胀ǔ闃藴示G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恒,象征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中山大學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并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征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后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梁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學校友之歌
中山大學校友之歌《山高水長》,由知名詞曲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78級校友陳小奇(代表作《濤聲依舊》、《九九女兒紅》《大哥你好嗎》等)于母校建校75周年時所作,普遍被認作中山大學的第二校歌。在中山大學校友中廣為傳唱,是中山大學校友活動場合的必備曲目。
山高水長
陳小奇 詞曲
你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講了許多年
風里的鐘樓,火里的鳳凰,激揚文字的昨 天
你是一支美麗的歌謠,唱了許多遍
燈下的背影,清晨的書聲,青春不老的容顏
山高水長,根深葉茂
上下求索,海納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樣報得三春暖
千百個夢里總把校園當家園
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南天
肩上的道義,筆下的風采,鑄成民族的尊嚴
你是一條長長的大江,延伸到天邊
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連接四海的眷戀
山高水長,根深葉茂
上下求索,海納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樣報得三春暖
千百個夢里總把校園當家園,總把校園當家園
中山大學吉祥物
中大“馬丁堂守護神獸”石獅,是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從
中大獅
廣州城內覓得并遷入校園安置的,在康樂園里已經默默佇立了近百年。作為典型的“南獅”,它口銜飄帶、腳踩小獅、半蹲回首,隔著草坪,遠望著鐘榮光先生當年的宅邸黑石屋。
對應于校訓的五只“中大獅”造型,還原了中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態:“博學獅”呈直立狀,身著學位服,透出對學問的敬重與追求;“審問獅”靈動活潑作前撲狀,回首四望,充滿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獅”似在假寐靜思,伏地不動;“明辨獅”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懷疑指正;“篤行獅”造型則直接還原馬丁堂前石獅的動作神情,從蹲姿變為站立,充滿蓄勢待發之感。[25]
中山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陳春聲 | 校長 | 羅俊 | ||||
黨委副書記 | 羅俊 | 常務副校長 | 孫冬柏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國亞萍 | 副校長 | 李善民 | ||||
黨委副書記 | 余敏斌 | 副校長 | 肖海鵬 | ||||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 馬駿 | 副校長 | 楊清華 | ||||
副校長 | 王雪華 | 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 邰忠智、蘭平 |
(參考資料:[26][27-28])
中山大學知名校友
領域 | 姓名 | 簡介 |
政界 | 林若 | 原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
楊泰芳 | 原國家郵電部部長 | |
曾生 | 原廣東省副省長、原交通部部長 | |
曾憲梓 | 原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 |
盧瑞華 | 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 |
劉文杰 | 原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 | |
黃潔夫 | 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原衛生部副部長 | |
黃華華 | 十二屆全國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 |
黃淑和 | 原國資委副主任 | |
蔡東士 | 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 |
王秦豐 | 現任國稅總局副局長,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 |
陳志榮 | 原中央委員、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
徐少華 | 現任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 |
招玉芳 | 原廣東省副省長 | |
王珣章 | 現任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
林雄 | 現任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
閆小培 |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
彭清華 | 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 | |
陳建華 | 現任廣州市人大主任、原廣州市市長 | |
黃龍云 | 現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
邵鴻 | 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 |
陳敏 | 廣東省梅州市委書記 | |
工商界 | 方風雷 |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 |
曾憲梓 | 金利來集團董事長 | |
鄒錫昌 | 香港昌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 |
許良杰 | 前思科集團全球副總裁、新浪聯席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 |
鄧國順 | 中國u盤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 |
鄭南雁 | 7天連鎖酒店董事長 | |
戴小京 | 財訊傳媒集團執行董事 | |
李琪 | 阿里巴巴公司首席運營官 | |
徐子沛 |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 |
林斌 | 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 |
袁文輝 | polycom全球副總裁 | |
劉志強 | 廣東香江集團董事長 | |
謝振宇 | 酷狗音樂創始人、總裁 | |
人文科學界 | 黃藥眠 | 知名文學家、詩人、政治活動家 |
詹安泰 | 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 | |
岑麒祥 | 著名語言學家 | |
黃友棣 | 臺灣知名音樂家、作曲家 | |
黃天驥 | 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 |
夏書章 |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行政管理之父” | |
桂詩春 | 著名外語學家、原廣東外國語學院(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院長 | |
黃建華 | 原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 | |
賴江基 | 原暨南大學副校長 | |
陳小奇 | 知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 | |
陳平原 | 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 |
陳敏生 | 現任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 |
萬俊人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 |
何東平 | 現任《光明 日報》總 | |
黃燦 | 現任南方日報社副社長、《南方周末》總 | |
朱孔軍 | 現任華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 |
邢明 | 現任天涯社區董事長 | |
張異賓 | 現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
徐安龍 |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 |
曾益新 | 現任北京醫院院長,原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 |
許寧生 | 現任復旦大學校長 | |
洪翰 | 斯坦福大學經濟系教授、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 |
自然科學界 | 丁穎 | 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稻作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周澤昭 | 醫學家、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許滌新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
沈其震 | 醫學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李國平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
周立三 | 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周廷儒 | 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趙善歡 | 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黃秉維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陳國達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 | |
楊簡 | 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
簡浩然 | 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蒲蟄龍 | 南中國生物防治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莫伯治 | 建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黃耀祥 | 水稻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黎尚豪 | 中國科學院院士、淡水藻類學家 | |
張作梅 | 機械工程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盧駿 | 美國科學院院士、心血管專家 | |
江靜波 | 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院士 | |
江元生 | 結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葉叔華 | 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陸啟鏗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席澤宗 | 天文學家、天文學史專家、中科院院士 | |
蘇鏘 | 稀土材料與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龐雄飛 | 昆蟲學家、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鐘世鎮 | 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林浩然 | 魚類生理學、魚類養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甄永蘇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藥物學、腫瘤藥理學專家 | |
李紹珍 | 眼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梁棟材 | 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鄭度 | 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梁春廣 | 半導體微電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許寧生 | 真空微納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羅俊 | 引力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陳小明 |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帥志剛 | 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 | |
張壽武 | 數學家、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 |
曾益新 | 腫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侯凡凡 | 內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汪壽陽 | 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中山大學校園環境
中山大學共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總面積達9.305平方公里,分別坐落廣州、珠海以及深圳。廣州校區南校園占地1.208平方公里,廣州校區北校園占地0.203平方公里,廣州校區東校園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區占地3.333平方公里。
廣州校區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
南校區(康樂園)校園景觀(7
占地面積:1.208平方公里
院系設置: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雅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識教育部)、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逸仙學院、體育部。
北校區校園景觀(5
廣州校區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
占地面積:0.203平方公里
院系設置:中山醫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中山大學|畢業證|sf2》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30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