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宮中學坐落安徽省樅陽縣會宮集鎮,東望明太祖朱元璋曾扎寨屯兵的城山,西倚桐城派大師姚鼐結廬隱居的黃公山,校園內有歷史文物明朝開國功臣、懷遠大將軍、太原侯“大刀王勝”的祀祠和墓園,校園四境平疇沃野,遠山環抱,清新靈秀。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得天獨厚,是辦學育才的理想之地。1958年,在王勝祀祠遺址建成全日制初級中學,首任校長姚燮元函請郭沫若先生題寫了校名“安徽省樅陽縣會宮初級中學”.1971年春,增設高中部,學校更名為“會宮中學”。1983年秋,學校改為“三三制”完全中學。2003年底,學校晉升為“安慶市示范高中”。五十年來,會宮中學走過了一段極其曲折的辦學歷程。
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初,學校曾一度跌落到最低谷。1990年的高考達線數為零。經過張啟中、王宜中、周雪松三任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員工,長達15年堅苦卓絕的奮斗,才逐步擺脫了困境,贏得了發展機遇,踏上了新的發展平臺,進入了樅陽教育的“第一方陣”。
艱難 的辦學歷程,磨礪出了會中人頑強的精神意志。為了擺脫困境,為了生存發展,會中人時刻牢記著“校衰我恥”的史實,以“校興我榮”為使命,臥薪嘗膽,“苦”字當頭;強化管理,“嚴”字為先;革除痼疾,“狠”字作劍;會中人一點一滴地改造辦學條件,一步一個腳地印抬升辦學水平,一階一層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一所瀕臨倒閉的學校昂然站到了樅陽縣教育的最前列。
有人說會宮中學是樅陽教育的“一匹黑馬”,有人稱會宮中學為樅陽教育“一個神話”,教育主管領導和專家譽之為“會中現象”。人們在“會中現象”的研究中,形成了一條共識性結論:會宮中學一流的教育教學成績,得力于一流的教育教學管理,整個的管理過程都滲透著苦教、苦學、苦管的“三苦”精神。這“三苦”精神,就是被社會廣泛傳頌的、獲得市縣黨政領導和教育主管領導高度贊譽的“會中精神”。
會宮中學在極其艱難的辦學困境中,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探索實踐和大膽的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農村中學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風格?!耙稽c三線”的管理模式就充分地體現著會中人的工作精神和風格。學校在管理工作中始終以“校長室為中心”,按工作特點分成了三條管理鏈:一條是“分管副校長——教導處——教研組——備課組”,負責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工作;一條是“分管副校長——年級組、校團委、校警室——班主任”,負責學生德育和安全管理工作;一條是“分管副校長——總務處——工勤組”,負責財務、基建和服務工作。學校各項工作緊緊圍繞“中心”,“三線”并重并舉,互動協作,校長室的各項決策能夠快速有效地落實到終端。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樅陽縣會宮中學畢業證樣本圖》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39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