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一中創辦于 1941 年,在六十三年的辦學歷史中,共經歷了三次搬遷。學校始建時,校址在水田壩下壩,借用姜、馮二姓房屋作校舍, 1946 年秋,“因人民解放軍在興山縣活動,逼近秭歸縣境,又因水田壩瘟疫流行”,當時的縣政府指示學校首次遷至沙鎮溪臨時授課。 1947 年秋,學校由沙鎮溪二次搬遷到縣城后坡,接收縣政府遷回原處后留下來的火神廟及孫、黃二姓房屋作為校舍。與前兩次搬遷相比,此次隨三峽移民搬遷是建立在全新的歷史背景、全新的建設藍圖、全新的科技條件、全新的發展理念的前提下,通過搬遷,跨越了時空,實現了質的飛躍。
從空間上看,新校由古城歸州東遷四十公里 后,坐落在三峽大壩上游 1.5 公里處的西陵峽南岸,位于夔龍山和鳳凰山山麓,集“龍”的靈氣和“鳳”的秀氣于一體,背倚峽江群山,面臨高峽平湖,占據著壩上庫首獨特的區位優勢,融合了巴楚文明悠久的歷史傳統,繼承了屈原故里豐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有了因三峽工程建設的需要而建設起來的快捷的水陸交通網絡,有了與省內外知名學校進行高頻率、快節奏地交流活動,屈鄉人民已經走出了狹隘的地域限制,正立志在壩上庫首這片希望的熱土上,把秭歸一中建設成為享譽荊楚的名校、全國知名的學校。
從時間上看,從新校園籌建到如今,他們僅用七年的時間,毫無疑問已追回了歷史,又大踏步地追趕著現實?;仡檶W校自開辦以來,由于受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條件的制約,地方人民政府不可能給學校以更多的投入。加上三峽工程在動工前經歷了十年的論證期,學校也相應經過了十年的停建和等待。截至 1998 年 7 月搬遷前夕,積貧積弱的秭歸一中總共五十六年的辦學歷史中,僅積累固定資產 226.3 萬元,與最基本的辦學要求相差甚遠,與外面世界的發展速度逐漸遠離。好在物質世界的貧乏更能激發窮則思變的斗志,“越窮越要辦教育”早已形成共同的心聲。他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彌補過去的發展不足,去追趕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搶抓機遇,搶抓時間,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在一張白紙上描繪了最新最美的藍圖,從一片空地上立起了“壩上庫首第一?!?,七年基本建成了校園校舍的主體,基本改善了硬件設備和設施,正在朝著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辦學條件迅速邁進。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秭歸縣第一高級中學畢業證樣本圖》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62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