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第二中學簡史(1992)
【按】這是1992年編寫的《忻州二中簡史》,學校歷史介紹了忻州二中從忻縣城關民辦初中、忻縣紅旗中學、忻縣工農兵中學、忻縣工農中學、忻縣二中沿革而來的31個歷史進程。2002年7月15日,忻州二中從城內學道東街遷至城北汾源街新校區,成為全日制高中。2002年7月15日,忻州二中從城內學道東街遷至城北汾源街新校區,成為全日制普通高中。如今,校園環境優雅,綠樹常青;教室里的書聲朗朗,書法芬芳。新二中正以嶄新的姿態,朝著更宏偉的目標揚帆起航,書寫新的輝煌!
學校歷史是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指學校建立發展和變革過程的文獻?!缎弥萦洃洝穼iT收集整理了三年前二中的簡史,重現了學校早期的辦學歷程和歷史校貌,為讀者提供服務,讓成千上萬的二中學生更多地了解母校的過去,也是忻州記憶平臺創建的初衷和義務。
前 言
從民中計劃來看,忻州二中已經31年了。已有22年的工農中學計劃。建校雖短,但歲月滄桑,經歷了中國的非常時期,.今天正在實施的文革和改革開放時期。學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教學工作和總務后勤工作都受到各個歷史時期的影響。
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揚長避短,適應新形勢,使學校的工作達到新的水平,學校組織人力,開始編寫忻州第二中學的簡史?!逗喪贰窋嗬m續花了三年時間,幾經易稿,博采眾長,現已脫稿,經校史領導小組決定付印,這無疑是我校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簡史》上映時,我代表學校領導、師生和員工,向歷屆為二中辛勤耕耘、樹人靈魂的領導和教師表示深切感謝!向曾在二中學習成長的5514名高中畢業生、485名初中畢業生表示親切問候!謹此為序。
校長趙存龍
1992年10月15日
校史領導組
組 長 趙存龍
副組長 劉萬年 李旺則 馮榮華
成 員 王碧青 張潤良 劉澍民 崔自新
王欣 王俊琦 曹富銀 楊國林 李玉明
主 編 趙存龍
副主編 薛喜旺
編撰者 趙存龍 薛喜旺 張尚智 張世華
封面題字 趙存龍
封面設計 楊國林
簡 史
忻州市第二中學,新縣城關民辦初中、新縣紅旗中學、新縣工農兵中學、新縣工農中學、新縣二中沿革而來。
一、創建時期
1961年,在忻縣教育局的領導下,忻縣城關民辦初中在城內東街龍王廟成立,石子山為名譽校長,裴溪專門從事教學工作。第一批招收100名兩班學生,學制三年,開設語文、數學、音樂等課程,共有5名教職員工。1965年10月,民中遷至今忻州市學道東街第二中學校址。
二、文革時期
1966年,新縣城關民辦中學改為新縣紅旗中學,負責人薄隆祥同志。當時,四個班有136名學生。7月和8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學校被迫停課。大多數學生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導致應屆畢業生和新生招生工作失敗,學校陷入混亂。
1968年,根據忻縣文衛辦公室的指示,所有學生畢業離校,教職工留校參加政治學習。
1970年5月,上級決定將紅旗中學與新縣工農兵中學合并,成立新縣工農中學。校址原紅旗中學,教育局撥款擴建學校,新建教室12間,辦公室12間,教研室12間。學校負責人齊繼蘭同志、解興德同志、30多名教職工成立了辦公室、后勤辦公室和教研組。共有130多名學生,學制三個月,培訓三期。毛澤東主修選修課和專業課。學生學習期滿后,將返回原人民公社相關單位。
1971年2月,工農中學在繼續開設培訓班的同時,招收了第一批50名高中生,學制為兩年。課程包括語文、數學、外語、工業基礎知識和毛澤東。
1972年春,高中生5個班,學生250人。
忻縣工農中學首屆高中畢業生留念(1973)
1973年春,工農中學首批高中生畢業,新生5個班,學生250人,學生10個班。同年3月28日,由于忻縣一中成立,上級決定將忻縣工農中學改為忻縣二中。八月,忻縣二中黨支部成立,范富田同志為第一書記。與此同時,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4人進駐二中,占領思想文化陣地,管人、管校、管思想。
1974年,第二中學革命委員會成立。范富田同志為革命委員會主任,上級調任趙存龍同志為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他每年招收5個新生班和250多名學生。
從1973年到1976年的三年里,學生們不僅要上課,還要參加社會活動。根據毛澤東同志的五七指示,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專注于學習,學習不同的東西,即他們不僅要學習文學,還要學習工程、農業和軍事………學校在校內外設立了5個學工、學農基地,校內有電機維修廠、紙箱車間,校外有農業機械修理廠、機械廠、化工廠;在上海社會神頭大隊、后河堡公社上沙溝大隊設立了學習農業基地。師生輪流到工廠和農村工作,每期30天,在基地吃住。并在神頭大隊打洞3洞,蓋房5間,解決師生住宿問題。并在神頭大隊打洞3洞,建5間房,解決師生住宿問題。與此同時,學校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團隊。每個班都選擇了擅長唱歌、跳舞、唱歌的學生參加宣傳團隊。在專業教師劉舒民的領導下,他們精心排練,巡回演出了大型劇《盛開》,一度在新縣聞名。
1976年,上級任命焦廷璋同志為二中黨支部書記,趙存龍同志為校長,白光亮同志為副校長、教學主任。從那時起,第二中學就有了正式任命的第一任校長。
(左一)白光亮(左二)王碧青(左三)焦廷璋(右一)
1.1977年至1980年,重點學校建設階段
粉碎四人幫給學生帶來活力。
1977年招收新生10個班,在校生增加到800多人,
1978年,學校被指定為縣重點中學,招生范圍由城關轉為全縣。
1978年,學校被指定為縣重點中學,招生范圍由城關轉為全縣。今年,由于所有城市初中畢業生都將升入高中,600多名新生將被錄取。一年級八班400余人,其中重點班2個,招生100人,成績30分以下200人,改編成4個補習班,補習初中課程。全校共有20個教學班,1100多名學生。
今年,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全會精神的指導下,學校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學校工作沿著健康改革的道路前進。
1979年招收9個新生班,其中3個重點班,另外4個班從初補班轉到高一,加上8個班和22個班。除重點班外,其他班平均有65人,學生1403人。
1980年,由于大部分初中改為三年制,應屆畢業生減少,只招收三個班的新生,100多人。還辦了五個高補班,全校21個班,學生1000多人。
歡迎新二中駐校工宣隊留念(1977)
1977年,學校只有支部書記、副書記、校長一人,教師33人,后勤人員9人,共45人。只有12個辦公室。1978年和1979年,員工數量增加到70多人,增加了教學辦公室、總務處、辦公室、團委、工會、圖書館、閱覽室等機構,使得占地面積僅1700多平方米的校園非常擁擠。特別是1978年開始生活后,雖然教學樓已經建成,但騰出的房屋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在上級領導的關注下,他搬走了導游室,建造了10棟簡單禮堂、餐廳、倉庫單的禮堂、餐廳、倉庫和宿舍一棟鍋爐房和一臺供暖設備,基本解決了師生的住宿問題。校園面積增加到26畝以上,一所1500多人的學校,只有三個籃球場并排。只有少數學校的辦公用具和桌凳是新購買的。其中大部分由縣民辦、紅旗、工農兵、忻縣中學、干部文化補充學校等單位轉移。它們不適應教學需要,只能逐年更新經濟條件。但是,從全縣來看,除了校址局促外,已經是一所初具規模的新學校了。不僅校容整潔,教師和學生素質也大大提高。
學校領導和工宣隊一起研究工作
學校改為重點中學后,學制仍為兩年,教材仍沿用省級教材。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外語、體育等學科按照省級教學計劃開設,但春季開始為秋季開始。1980年改用統編教材,開設生物課。組織班級的做法是:一年級根據考試成績快、慢,改為重點中學,只有重點和普通班;二年級根據高考需要,結合學生自愿,分為文本、科學班,教學初步納入正式。經過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努力,教學秩序日益穩定,教學質量逐步提高。然而,四的流毒一時無法消除,相當一部分學生精神空虛,不思上進,有的甚至違法亂紀,鬧事鬧事,破壞教學秩序。在支部書記焦延章、校長趙存龍的領導下,動員各學科教師共同作戰。一方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學生的未來、理想和道德教育 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開展了學雷鋒爭三好的競賽活動;另一方面,大力加強教學工作。學校規定,教研組每周召開一次例會,研究教材,交流教學經驗;每學期組織一兩次示范教學或公開教學,提高備課質量,認真批改作業,加強自學指導,定期檢查評價。這樣,學校工作逐漸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正確軌道上,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這樣,學校的工作逐漸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正確軌道上,教學質量顯著提高。1978年,19名學生被大學和技術中學錄取,1979年,86名學生被錄取。入學率在該地區名列前茅,贏得了社會的好評。全校師生受到鼓勵,初中畢業生率先申請第二中學。
1980年10月,校長趙存龍、副校長、教學主任白光亮因工作需要調離第二中學。上級派連慶昭擔任校長,姜安良副校長兼教學主任。支部書記仍由焦廷章擔任,學校工作進入新階段。
2.1981年至1985年試辦完全中學階段
為了進一步發揮重點中學的優勢,更好地培養人才,經上級批準,學校自1981年起改為全中學,決定新招收4個高中班,2個初中班,13個教學班,包括三個二年級班,四個班,在校生690人,教職工80人,其中教師42人。
早在春季開學之初,學校就組織全校教職員工認真學習《全民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認清中學教育的方針和任務,端正辦學思想,明確提出四個全面一起抓的辦學要求,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德、智、體一起抓,全面關愛每一個學生;全面部署教學力量,各年級一起抓;全面加強教學,文理一起抓。特別強調要做好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在動員全體教職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還依托共青團和少先隊干部,在全校開展了學習貫徹學生守則、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并利用每天上課前15分鐘的晨檢、每周日晚上的周會、每月的總結會等形式,教育、革命理想未來教育、共產主義道德素質教育和紀律教育堅持四個基本原則。為了鞏固正常的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72%的青年申請入團,為1982年高考取得好成績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了鞏固正常的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為1982年高考取得好成績奠定了重要基礎。學校以先進集體出席了省、區、縣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
五講四美為師表經驗交流會。
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學校還積極開展體育衛生工作,繼續堅持兩課兩練一活動,舉辦年度田徑運動會,開展標準活動和廣播運動、籃球、越野比賽,建立健全愛心委員會、伙伴委員會、體育、衛生領導小組,后來增加了勞動技術課程,師生體質不斷提高。學校被省體育驗收組織為省傳統體育優秀學校。已向有關單位輸送60多名體育人才。
為了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還建立和完善了一些必要的規章制度,如教職工作條例》、《學生守則》、《學籍管理辦法》、《學生獎懲辦法》、《學生學習成績考核辦法》、《課堂規則》、《請假規則》、《宿舍規則》等,同時建立了教學檔案。分為學生檔案、教師業務檔案、數據檔案三類,共40余種,為指導教學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還規定了例會和學習制度,組織員工學習理論和業務,進一步學習,不斷提高政治業務素質。此外,還規定了例會和學習制度,組織員工學習理論和業務,進一步學習,不斷提高政治業務素質。
貫徹知識分子政策,在政治生活中培養教師,關心教師。努力在教師中發展新黨員,堅持三訪,即教師有家庭糾紛訪問,教師有困難訪問,教師有婚喪訪問,解決教師問題,調動和提高工作積極性。
在改進教學方面,學校重點關注雙基礎教學,規定各學科教師每周輔導的次數和作業批改量,大大促進了教學工作。
1981年和1982年,高校學生119人,中專學生127人,1981年入學率14%,1982年入學率40%。
1982年,學校改為六年制,初中、高中三年制,每年住校生18個班,宿舍明顯不足。
當年冬天,上級撥款為學校建了實驗樓和宿舍樓??茖W、化學、生物實驗室和儀器、標本室、電教室、大小會議室建成后,學校已成為一所相對完整的學校。直到1984年孫文斗擔任校長,每年招收四個高中班和兩個初中班。到目前為止,招收新生的質量已經顯著降低,因為縣重點只能在省重點中學選拔后錄取。
1985年,經過研究,決定高中和初中脫鉤。學校每年只招收6個高中班,學生每年保持在8個班左右。
3.自1985年以來,學校一直處于穩定發展階段
二中在歷任領導和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已成為一所初具規模的新學校。全校擁有44個辦公室和員工住宿房間;一棟三層教學樓,可容納20個班1000多人學習;一棟三層56間的學生宿舍樓,可容納450人住宿;包括實驗室、圖書館、閱覽室和會議室,價值余元的物理儀器33套;價值5000多元的化學儀器15套;價值余元的書2萬多冊;價值5000多元的生物儀器23套;價值4000多元的電教設備22件;價值余元的體育器材116件;有校辦印刷廠和養豬廠。校園占地面積為㎡,建筑面積為9730.4㎡。校園占地面積為㎡,建筑面積為9730.4㎡。
后來,由于學校主要領導變化頻繁,學校秩序混亂,忽視了教學管理,加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學生素質下降,導致1989年高考低谷。
四、團結奮進三年(1989.3一1991.12)
1.改革領導制度,落實校長責任制
為振興二中,走出低谷,1989年3月,根據忻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指示精神,重組了二中領導班子。新校級領導包括:校長趙存龍同志、黨支部書記劉萬年同志、副校長李旺澤、馮榮華同志、專職紀檢委員張潤良同志、工會主席崔自興同志、助理副校長王碧青、劉舒民、文正清、王悅林。新成立的校級領導班子實行校長責任制,開創了以校長為中心的學校工作新局面。
2.理順管理體系,完善規章制度
新校領導小組成立后,針對第二中學的實際情況,首先重點理順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各種必要的規章制度,實施嚴格的要求和管理,遵循規則。辦公室、教務處、總務處成立健全,1991年增設政教處,黨支部、工會、團委重組,選拔一批有前途的年輕同志豐富各級領導。并制定了校長、黨支部、教務處、總務處、政教處、團委、工會等部門崗位責任制的總體目標,形成了一系列崗位人員負責的管理模式。
對職工實行崗位責任制和業務量化考核制,分層員工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了創收獎、優生獎、高考獎、出勤獎、論文獎等獎勵制度,將員工納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學習和工作效率,克服了同樣的負面因素。同時,制定了總務、教學、儀器、實驗管理制度、學生操作評價、紀律處分條例、體檢評價制度。學?;拘纬闪怂臈l線(黨政工團、教務、總務、勤儉辦)的管理體系(以黨支部為核心)、以校長為中心)。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使學校團結奮進。
3.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四有新人
學校以德育為首,培養四有新人,狠抓治理整頓,制定三年奮斗目標:一是加強外部管理,整頓校紀、校風、體育、衛生,打好教學翻身仗,努力在高考中保七爭三;二是加強內部管理(90191),也就是說,領導干部的教學風格、學習風格和工作作風,努力在高考中保持創新;第三(91192)注重創新引進,使學校教學工作達到新水平,努力在高考中超過91、平86。采取的措施有:
(1)組建了黨政、工團、學生會三支德育隊伍,形成了聯合管理的網絡。采取的措施有:
(1)組建了黨政、工團、學生會三支德育隊伍,形成了聯合管理的網絡。
(2)將被動教育轉變為有計劃的教育,重視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遵紀守法、勞動教育。
(3)道德教育在各種活動中,變封閉、灌輸、開放、民主。
(4)將簡單的行政手段教育轉變為管理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5)將單一教育轉化為學校、家庭、社會的網絡教育。
這樣形成了以德育為主導,提高教學質量為主線,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新格局。
4.密切關注常規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學,做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關鍵環節是抓好常規教學。在過去的三年里,在崗位目標責任制的實施中,我們經常掌握不懈的教師業務量化評估、學生品格和學習的雙向跟蹤,以及管理人員的三個決定,即指定、人員和責任,形成了一個總是處處有人管理的制度。例如,對教師業務進行定量評估,包括常規教學的五個指標:即教師準備、講座、批改一定數量的作業書、自學指導不少于三次:前三名和教學改革實驗,撰寫教學改革論文有效,由教務處每周統計、月度總結、年終考核,完成一、二、三、四項以上,分別獲得三、二、一、特等獎,并將教師在教學中的考核結果放入本人檔案。三年的實踐證明,教學量化考核使許多教師不僅完成了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提高了各學科的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師業務的快速提高,王銀凱、閻俊仁等六名同志獲得了省、地區教學改革專家、副校長李王、英語教師陳香蘭教學論文在省、地區出版物上發表。從1990年到1991年,50%的教師在五項教學業務量化考核中獲得特別獎。
1991年暑假期間,學校選派省級教學專家、化學教師王銀凱同志赴太原參加省教委主辦的兩項教改培訓班,即國家教委頒布的新中學教材和新的考試制度.隨后,選派教研組長、語文等學科教師代表張樹聲等12名教師,參加忻州市教育局舉辦的兩項教育改革培訓班,是年初,副校長李旺前往河曲市參加區教育局召開的兩項教育改革會議。會后,他向全校師生和員工作了詳細的溝通報告。這為我校貫徹落實國家教委頒布的兩項教改任務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這為我校貫徹落實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兩項教育改革任務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1991年秋季,根據忻州市教育局招生計劃,學校招收300名新生和6個教學班(113118班),全部執行兩項教育改革規定。采用國家教委頒發的新教材,實行三課教學,即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在這方面,我們的主導思想是開設足夠的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經過一年的實踐,證明兩項改革是可行的。
6.不惜投資辦學,增加教學設施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教學服務的。不斷完善教學設施是服務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過去的三年里,學校投資了90多萬元,增加了書籍、儀器、體育器材、購買速印機、騰印機、新鍋爐房、購買鍋爐、茶爐、新教師宿舍樓、維修改造平房36間、引進安裝自來水、改造電線、改造擴建學校印刷廠、增加桌凳、加固學生宿舍樓、磚校園等設施。大大方便了教學,真正做到了不借投資,服務教學。
總之,三年來,二中校風、校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取得了重大成績,得到了省、地、市各級領導的關注和好評。1990年,省教委、中共忻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德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山西省教委、體委連續三年授予山西省傳統體育學校榮譽稱號。同年,109名學生被高校錄取,達到了預定的翻倍目標;
1991年,119名學生被大中專錄取,使學校走出了1989年高考的低谷,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和學生家長的好評!
如今,在全國改革的浪潮中,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員工充滿信心,銳意創新,頑強拼搏,為二中邁上新臺階而努力!
1970年5月
與忻縣工農兵中學合并,成立了忻縣工農中學。
1971年2月
忻縣工農中學首批招收50名高中生,學制兩年。
1973年3月
28日,忻縣工農中學改名忻縣二中。
1973年8月
忻縣二中黨支部成立,范富田為第一書記。
今年,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四人進駐二中,履行管人、管校、管思想的職責。
忻縣二中革命委員會成立,范富田同志為主任。
是年,我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排練的大型話劇《風華正茂》等劇目,分到城鄉巡回演出。
1975年
學校在忻縣上社公社設立了神頭分校,建立了學農基地。
1976年
上級任命趙存龍同志為忻縣二中校長。從此,忻縣二中有了正式任命的第一任校長。
1978年
學校被上級指定為重點中學。從面向城關到面向全縣的招生范圍。
今年,我校建了一棟三層的教學樓、一棟餐廳和禮堂。
今年,學校設立了地震測報組、氣象測報組和沼氣試制組。
11月
數學教師劉舒民被區教育局評為參加省級模范教師,被省政府授予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1981年
學校由高中改為完全中學。開始新招兩個初中班。
10月22日至30日,學校出席了省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會議,并發布了我們如何在學生中進行法律教育的經驗交流材料。
12月
體育教師劉穎被評為全國1000名優秀體育教師。
1982年
該校首次被省體委命名為山西省傳統體育學校。
是年,學校建了圖書實驗樓和學生宿舍樓。
全區小論文參賽,獲全省三等獎。
語文教師張樹聲被評為全區模范班主任。
3日,忻縣二中改名為忻州二中
學校被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省總工會授予五講四美先進集體。
1984年
中國教師兼工會主席連瑞林被評為全國總工會優秀工會干部積極分子。
化學教師王文璽被市政府授予先進教師光榮稱號。
今年,外語教師陳興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教師光榮稱號。
物理教師王志平被共青團委員會授予新長征突擊手榮譽稱號。
本校畢業生張順良在全國柔道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今年,學生謝迎慶在山西田徑比賽中獲得第四名。
1985年
中國教師董煥云被市政府授予模范班主任光榮稱號。
今年夏天,學校從一所完整的中學到一所高中,停止招收初中班。
趙志強是年學生,在省中學生射擊比賽中獲得第二名。
學生孫小琴在山西青少年田徑比賽中獲得第二名。
1986年
1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省軍區授予學校招生成績突出光榮稱號。
今年,政治教師劉忠義被省政府、省軍區授予招飛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是年,地理教師李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教師光榮稱號。
今年,體育教師李玉明獲山西省運動會優秀教練獎。
1987年
地區教育局授予物理教師教學辦公室副主任常全田先進教育工作者榮譽稱號。
數學教師邢望生被區教育局授予教改專家光榮稱號。
山西省教委4名教師被山西省教委評為中學高級教師職稱。
今年,總務副主任曹富銀同志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光榮稱號。
今年,中國教師曹志文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教師榮譽稱號。
1989年
學校實行校長責任制。趙存龍同志擔任校長,由校長提名組成新的領導小組。
今年,學校首次制定了嚴謹、求實、勤學、奮進的校訓。
是年,趙存龍校長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光榮稱號。
今年,生物教師楊國棟被教委、人事部、教育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化學教師王銀凱被省教委授予教學專家光榮稱號。
紀檢專職委員張潤良同志榮獲忻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
今年,共青團書記楊國林被省教委、省團委授予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分子光榮稱號。
數學教師張培立被區教育局授予教學專家光榮稱號。
是年,忻州市委表彰優秀黨員、數學教師張和義。
1990年
首屆古錢幣展在學校舉行。接待校內外數千名觀眾,曾在省、地、市播出電視新聞。
16日,我校教工宿舍樓竣工,16戶教工家屬喜遷新房。
10日,中共忻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德育先進集體。
10月
山西省教委、山西省衛生廳在全省學校衛生工作評估中授予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今年,中國教師王秀龍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德育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今年,化學教師魏淑敏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是年,鍋爐房重建,新購四噸鍋爐。
是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師榮譽稱號的一年,副教導主任、數學教師王俊琪。
今年,山西省教委、體委第二次授予山西省傳統體育學校榮譽稱號。
1991年
學校第一次譜出校歌,從此歌聲在校園里回響。
忻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榮獲副校長馮榮華同志榮譽稱號。
5日,物理教師閻俊仁被山西省教育委員會、山西省人事局評為山西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14日,學校招收300名新生,113-1186個班,實施國家教委規定的兩項改革新教學格局。
忻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學校先進教育集體光榮稱號。
今年,忻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地理教師韓貴平同志優秀教師光榮稱號。
1989年春,學校按照忻州市教育志辦的要求,編寫了全區重點中學的《簡史》。是年冬,《簡史》初稿告成,送區教育志辦初審。今年3月,地區志愿者將《簡史》下限延長至1991年12月底。因此,《簡史》在原稿中增加了三年團結奮進。為《簡史》內外的大事件一目了然,又增加了大事記。
在學校歷史領導小組的大力支持和認真負責的指導下,以及趙存龍、薛喜旺、張尚志、張世華等同志的努力和分工,《簡史》終于印刷了。由于水平有限,過去的文字記錄較少,《簡史》的缺失甚至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歡迎讀者批評和糾正。
1992年10.15
感謝岳俊巖先生提供原材料!感謝眾多校友收藏的歷史圖片!
收集安排不容易,請注明出處。
忻州二中畢業證樣本和忻州二中簡史的主要內容已經完成!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忻州二中高中畢業證樣本(忻州市第二中學校簡史)》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71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