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總體情況:26所中小學中,100%成立組織領導,58%成立功能場室,42%專業教學,50%心理服務,81%宣傳普及,58%組織教研,31%整體工作更好。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利用家校協同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國內外高度重視工作。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供您參考。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選擇我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標兵)單位復核檢查的中小學,分別為高中10所、初中9所、小學7所、26所。一所高中,11所城市學校,15所農村學校。每所調查學校隨機選拔6名師生作為面試??荚噥碓春头峙錇樾W4~6年級,每年2名師生;初中和高中每年級有2名師生。師生156人,男女比例156人∶1。1.2.問卷調查方法和訪談方法:編制《華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建設、教師、教學、宣傳推廣、教學研究等。機構建設包括功能室及相關制度建設;教學包括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團體指導;宣傳推廣包括講座、董事會報紙、校園廣播專欄和社區活動;包括功能室開放、專業(兼職)職業教師值班和記錄;教學研究包括學生心理測試和檔案建立、課題研究和教育論文發表。經過相關專家的評估和修改,問卷具有良好的內容效率和信譽,能夠真實反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采訪方法制定了師生對心理行為和態度的采訪大綱,隨機抽取學校部分師生,在指定地點進行采訪。1.3.調查實施和數據處理: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工作人員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準則教育先進單位審查中進行正式調查,研究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填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問卷,然后由研究人員檢查評估,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最終統一收回問卷。抽樣訪談是根據提前擬定的訪談大綱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研究人員應做好信息收集記錄。調查分為3組,時間2d,最后,有效問卷26份,抽樣師生156人。輸入計算機并使用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SPSS18.0軟件用于統計分析,采用數據分析χ2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結果
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總體情況:26所中小學中,100%成立組織領導,58%成立功能場室,42%專業教學,50%心理服務,81%宣傳普及,58%組織教研,31%整體工作更好。2.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的行為和態度:84.6%的中小學生認為心理是有意義和必要的;26.9%接受心理;43.5%認為必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28.8%不敢去心理;23.1%害怕被嘲笑;8.3%擔心神經病。在教師抽樣中,90.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意義和必要的;43.6%兼職心理;46.2%認為自己不會輔導;75.0%認為自己很忙,沒有功夫;12.8%認為這不是他們的職責;5.1%認為他們都需要輔導。2.華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差異比較:在26所抽樣學校中,82%的城市建立了功能室,91%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協會活動,91%定期開設了功能室,100%有記錄,82%安排教師值班,82%建立了心理檔案,91%開展了研究和相關論文撰寫,73%有專業教師。農村地區以上指標分別為40%、33%、20%、53%、33%、47%、53%和20%χ2值分別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學校在功能室建設、規劃與總結、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及專業教師配備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學分別為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別為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別為80.0%、90.0%、100.0%、80.0%、90.0%、90.0%和70.0%。以上指標χ2值分別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設、規劃總結、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和檔案、學科研究、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不敢去,怕別人笑,需要的時候找不到心理老師。城市15.2%、10.7%、27.2%,農村39.2%、32.2%、53.3%,χ2值分別是10.453、10.023、8.213(P<0.05)農村明顯高于城區。接受心理的城區48.5%,農村11.1%,χ2值為27.033,P<0.城區高于鄉村。在不同的學生中,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不敢去,初中高于小學,小學高于高中;害怕神經病,小學、初中、高中沒有統計意義;害怕別人嘲笑,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學。
3討論
3.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特點: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設施及日常工作發展迅速。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抽樣學校成立了以校長或德育副校長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近年來,在建設強大的教育城市和文明城市的推動下,一半以上的學校建立了相對標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并配備了專業教師。一些學校探索自己的特點和方式,建立更加規范、系統的教育模式。自2010年以來,開平市增加了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A、B、C到目前為止,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A證8名,B證185名,C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2所,地市示范學校5所,縣市示范學校12所[2]。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成立,示范課、教研論文評價、宣傳普及等工作迅速推進。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正在積極變化。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抽樣師生認為心理學是有意義和必要的。相當一部分學生(26.9%)接受過心理服務,不敢偏見或誤解心理服務。相當一部分教師(43.6%)兼職心理。觀念、行為和態度積極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種矛盾反映在教師和學生的社會轉型背景下,使其成長過程更加困惑和麻煩,教師和學生、客觀心理服務需求增加,也與教育發展、社會進步、學生素質、人類精神疾病理解和精神生活質量有關。3.2.城鄉與各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存在差距:城鄉、小學、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差距。結果表明,城市學校在功能室、社區活動、工作、研究等日常工作和專業教師配備方面明顯優于農村學校。一些農村學校建立了功能室,在規模和數量上都不如城市,有些工作也不規范。城鄉差異主要是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以上結果還表明,功能室建設、日常工作和教師配備高中優于初中,初中優于小學。這一差距主要可能與初中和高中教育不發達有關。3.3.城鄉學生對心理的行為和態度不同:城鄉學生對心理的行為和態度不同。上述結果表明,農村學生在不敢去、害怕被嘲笑、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三種行為和態度上比城市學生高。城市接受心理的學生比例高于農村地區。歸根結底,這是由于教育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專業教師主要集中在城市條件較好的學校,農村學校較少,尤其是偏遠學校。高中比例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不敢去,初中比例高于小學,小學高于高中;害怕別人嘲笑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學。第一個原因是小學和初中專業教師少,宣傳和普及不夠,第二個原因是不規范教育的負面影響。第三,它也可能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偏見和誤解有關。結論與建議:
(1)主要結論:近年來,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設施和日常工作發展迅速。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正在積極變化。但城鄉和各學科發展不平衡。專業教師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教育行政部門不夠重視,部分領導和教師觀念滯后,特別是只有專業心理教師不能全職教學,功能室不正常開放。它浪費了教學資源,打擊了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嚴重抑制了該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2)建議:建議教育行政部門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轉變觀念,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師生成長服務的基礎教育內容;落實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的相關文件要求;增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投入;加強專業教師建設,以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為骨干,以省市示范學校為龍頭。帶動和促進本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質量和特色發展。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環節,以課堂為主渠道
,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精心呵護,避免心理傷害,從多個角度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環境;學生心理;溝通;
健康心理是人生成功進步的階梯。
健康心理是人生成功進步的階梯。如今,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得到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有所提高,但嫉妒、依賴、壓力等。這些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各種心理反應往往難以察覺,常出現在小學生身上:厭學貪玩,好斗生非;不講誠信,撒謊造假;好逸惡勞,浪費無度;不愛公物,是非;心胸狹窄,不夠謙虛。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確實性。學生德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疏導學生心理,必須有良好的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一)學校環境良好,學習氛圍良好
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讓學生身心愉悅,陶冶學生的情操,首先要有良好的校園環境。比如在教室的一角放幾盆花草,讓學生舒適快樂;教室的環境布局要注意色彩和內容的搭配;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互相啟發,互相鼓勵,共同提高。教師應認真組織這樣一個學習合作小組,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學習情況,采取互補、自愿組合的原則,形成互助小組,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他們不能理解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興趣、心理、情感等,讓大家一起討論,提出自己的解釋。此外,建立優生和后進生一幫一
教師鼓勵學習組織活動,促進后進生學習轉化。
(二)家庭環境和諧樂觀
家庭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質興趣的重要場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動物,孩子最善于模仿,所以大人的言行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義有很強的干擾力。不良和錯誤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會導致兒童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有些父母在外面工作,對孩子感興趣,
我不知道。我從不忽視孩子的優異表現,但我非常關心孩子的錯誤,毫不含糊地毆打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脾氣暴躁,對學習不感興趣,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沖突。因此,學校應該通過舉辦家長會來建立
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讓家長明白,單方面依靠學校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全面、長期的過程,有時超出了學校教育的范圍。大多數家長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發展,信息快速。他們更擅長學習現代教育的概念。只要學校指導和教師指導,家長一般會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關心學生的精神成長:讓家長樹立教育信念:關心孩子的心,培養孩子的精神成長比閱讀考試更重要。老師要積極聯系家長,密切配合,做好訓誡和鼓勵的教育。學生不能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家里受到家長的批評,傷害孩子的心靈,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老師批評后,要及時聯系家長,讓家長及時引導孩子的情緒,解決心理問題,分析老師批評的原因,鼓勵孩子糾正錯誤和缺點,樂觀面對老師的批評,讓他們覺得家庭溫暖,父母的懷抱溫暖。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批評和鼓勵寬容的規模,不能過于嚴厲或寬容。健康、陽光、樂觀的性格不能在訓斥和溺愛中形成。適度的批評和表揚比嚴厲的懲罰或物質獎勵更能有效地促進兒童良好品格的形成。表揚和約束批評兒童的不良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批評與鼓勵并行是兒童快樂生活的基礎。
2.父母必須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父母應該以平等和關心的態度與孩子交談,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給孩子充分表達需求的機會,認真傾聽他們的愿望,及時指導。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說錯了也沒關系。父母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視孩子的存在,也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與孩子溝通,尤其是父親必須別是父親必須有耐心和愛,與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散步鍛煉,關心他們的關注,及時引導他們的情感和理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正確引導兒童參與集體活動:人是社會個體,引導兒童接近自然培養簡單氣質,同時關心自然生態,鼓勵兒童參與集體活動,培養兒童服務意識和合作意識,如夏令營、社區公益活動、學校友誼活動、參觀博物館等,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培養兒童健康完美的個性。
二、老師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學生最擅長模仿和崇拜。在他們心中,教師的形象是偉大的。在他們看來,教師是愛、知識、信譽和道德的代言人。教師的言行是社會的最高標準,是他們模仿學習的典范。小學生在某些行為發生時會被洗腦。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穿著整潔,振作起來;語言應善良自然,可以批評,但不能虐待;行為應熱情大方,經常關心和幫助學生,不體罰學生,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一)真誠平等對待學生
一切傷害都是心理傷害,尤其是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很大影響。一旦學生經常受到老師或學生的心理傷害,他們很容易走向極端,變得冷漠、孤獨和偏執,處理關系容易沖動,偏離理性軌道,容易產生攻擊性、報復性、破壞性等,以發泄心理傷害的不滿。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平等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盡量減少對學生的心理傷害。當你遇到問題時,你應該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認真傾聽學生的需求,仔細觀察學生,找到與學生交流的話題作為朋友,找到學生發展的基石。
(2)讓嫉妒遠離學生
對學生來說,嫉妒不僅影響身心健康,學習。同學之間的很大一部分矛盾是由嫉妒引起的。比如別人分數高,說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師提前輔導,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每個人都想避開他,不想和他交流,逐漸被孤立。另一個例子是因為嫉妒別人的成就而
散布謠言,給自己造成不良影響,導致人際氛圍不好,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在課堂上打架,成為問題學生。因此,教師應及時、及時地幫助他們。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客觀的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定位。教育學生充分了解自己,不僅要看到自己的優勢,還要面對自己的缺點,培養優勢,規避弱點,發現和探索自己的潛力,不斷提高自己,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要轉移學生的嫉妒心理。小學生的嫉妒主要是由學習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差距的原因,探索彌補差距的動機,將嫉妒轉化為積極努力的精神,每個階段都要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不斷前進。隨著學習的進步,嫉妒心理會逐漸和消失。
(3)多角度引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學生的成長需要老師的指導。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知識,還要從多方面把握學生,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梢試L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管不了的學生。
1.尊重學生的人格。懲罰批評容易損害人格和自尊。為了獲得人格的尊重,人們經常采取對抗的方式反對懲罰批評。大多數情況下,小學生發展為麻煩生,是由于教師的過度懲罰和批評,學生的自尊受到損害。因此,教師應該首先從尊重他們個性的角度來對待無法控制的學生,發現他們的優勢和優勢,創建一個適合他們展示自己優勢的平臺,這樣學生就可以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寄予厚望,體驗成功的幸福,促進他們的進步。
2.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對于那些不投資課堂學習、喜歡做小動作甚至打架的學生,教師盲目批評有時會產生更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對學生的不同問題,教育方法是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生會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師不妨根據他的情況,找出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原因,從尊重和關心的角度,從幫助尋找學習策略的角度,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不斷給予積極的激勵,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他提高學習熱情,建立信心,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慢慢建立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意識,慢慢進入正確的學習軌道。
3.學會保護學生的隱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測試和治療環境和氛圍,采用合理巧妙的保密方法,保證測試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聲音,及時做好工作__。作為教育工作者,學生的個人隱私應盡可能得到保護。教師要正確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當今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努力深入研究教育方式和方法,創造更好的校園、班級、家庭等外部環境,合理利用教材內容,和諧師生關系,重視精神環境建設。大數據時代的基層教育對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教育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時,應盡量實現家庭學校、師生、家長、教師,巧妙運用不同層次的科學方法,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預,尋求最適合學生個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盡矛盾,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逐步達到學習、學習生活、學習生活的目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未來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會采用多種方式和方法,需要教育專家和基層教師進一步研究?;鶎咏處熞粩嗉訌娦睦斫】凳崂?,提高心理素質,更好地幫助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陽光的發展。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文章:
1.如何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2.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3.小學生教育心理健康論文
4.如何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5.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6.學生心理健康培養論文
尋求論文:小學素質教育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全面提高整體素質。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環節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項目、培養跨世紀優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同時,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多數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共同緊迫任務。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小學生人格心理的全面發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服從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即以提高國家素質和國家創新能力為根本目的,培養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數億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促進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2.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即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3.根據小學生成長發育的規律、特點和需要,采取各種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即人格心理的全面和諧發展。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小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都不可能用在這里。同時,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教育的復雜性、個體差異以及家庭生活和環境影響的多樣性,無論學校多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么細致,效果多么顯著,都不可能使所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非常理想的水平,總會有一些或一些小學生有更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校長和輔導員可以根據相關知識,善于識別,及時發現,可以隨時聯系相關家長,提供建議,及時送醫療心理、心理治療機構,由專業人員及時有效地進行調整和治療。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確定,即使各種心理問題更嚴重,只要及時發現,善于識別,及時送醫療心理、治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可以有效消除,治愈,治愈效果好。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確定,即使各種心理問題更嚴重,只要及時發現,善于識別,及時送醫療心理、治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可以有效消除,治愈,治愈效果好。因此,作為一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是必要和可能的。重點不是治療,而是識別,及時發現,確保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挫折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也影響全國素質的提高和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情緒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方面,大學生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與自身心理發展階段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心理沖突不時發生,如果這些沖突和沖突不能有效指導,合理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中獲勝,幾乎致力于學習,父母過度保護
護理、學??荚噷蚪逃?、缺乏生活經驗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能力、學習、生活、約會、愛、職業等小挫折足以使其中一些人難以承受,導致心理疾病,甚至離開學校、自殺等。各種困惑、困惑、不安和緊張的變化環境適應性顯著增加,社會變化對成長中的大學生的心理影響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強烈和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發展失衡。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無法適應高速、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重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1、客觀方面
:與中學相比,大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學習任務、內容和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習基礎知識,大學學習專業知識,中學教師每天輔導,日復一日;大學應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的學習和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控制時間。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有些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大多數新生還是上學,放學后和家人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后,班級集體成為主要的生活環境,宿舍成為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照顧自己,這對那些習慣依賴父母和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3)人際關系比中學復雜。
大部分新生都住在中學,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起的伙伴;班主任任任職幾年,天天見面。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熟悉的生活環境。進入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的地區,沒有生活,語言,習俗不同;學生從原來的活潑,親密變得奇怪,想法很難說。所以每逢節假日都會想家想同學,會有孤獨感。
2.主觀方面,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存在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意識和主觀愿望與客觀條件的可能性和能力存在矛盾。這兩個原因使得適應新環境能力較弱的新大學生容易出現以下心理問題:一是盲目自滿和自我陶醉
。因為被大學錄取,老師表揚,學生羨慕,親戚朋友表揚,父母慶祝,一些學生逐漸放松士氣,整天悠閑,認為他們是中學的頂尖,大學成績不會差,從而放松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二是失望和失寵
。有些學生在入學前過于理想化和神秘化。入學后,他們覺得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太大,所以他們感到失望。有些學生曾經是中學的尖子生,是家庭和學校的關鍵保護對象。如果他們不注意進入大學,他們會感到失寵。三是放松情緒和休息心理。
有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鐵飯碗,長期奮斗的目標已經實現,心理上得到滿足,身體上得到休息。此外,進入大學后,目標不明確,適應能力不強,競爭勢頭減弱,產生了放松、休息的心理,不再鼓起勇氣前進。四是畏首畏尾。
由于環境的變化,前后退縮,不參加社會活動,不光顧運動場。除了整天學習,無所事事,生活單一,阻礙個性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教育在提高心理素質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學校的心理作用。學校心理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可以引導學生減少內心矛盾和沖突,緩解心理困難,發展身心潛能。它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有效適應外部環境。近年來,心理機構不斷完善,服務形式多樣,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實現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預防。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和方案。采用心理健康問卷篩選心理癥狀學生,主動邀請他們進一步通過面試分析診斷,區分不同類型和程度的問題,采取不同措施,處于萌芽狀態,做早期發現心理問題,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初期獲得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學校風格知不覺地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健康快樂的情感特征。因此,學校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和寬松的理解環境,幫助學生加深自我意識,充分發展個性,提高適應能力。優秀的心理素質在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中起著重要作用。21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多樣、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復雜的世界,21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受到更嚴峻的考驗。因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能力、調控能力、意志力、思維能力、創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讓他們真正明白,要想占領未來,不僅要儲備思想道德、智力和身體,還要做好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理解的誤解,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在戰斗中自由飛翔,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759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