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畢業于中部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告訴《中國科學日報》,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主要有三條出路,開設土木工程專業,許多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開玩笑說
在施工單位,有各種顏色的安全帽。
一般來說,白帽代表管理人員或監理人員,紅帽代表技術人員,黃帽代表施工人員。
十年前,和身邊的同學一樣,小祁最大的期待就是畢業后不戴帽子——進一家房地產公司,不用在工地扒灰,收入可觀。畢業后,他如愿以償。
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主要有三條出路:房地產公司、設計院和建筑單位。房地產公司幾乎是大多數土木工程師的首選。
肖祁踩對了點。后來弟弟妹妹就業了,不戴帽子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退而求其次戴白帽子,但現實是戴紅帽子。
10年來,所有這些變化。大約五年前,土木工程專業出現了冷信號。今年,河南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招生成績從去年的667分降至564分,最低成績從去年的1730分降至。
除同濟大學外,吉林大學、安徽建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東北林業大學等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排名下降或不完整的現象。這些都把土木工程專業的報考推向了寒冬。
曾經的大熱門變成了大冷門,土木遇冷到底是什么樣子?
熱過后回歸理性
十年前,房地產企業校招可謂盛極一時。幾乎不與其他單位招聘。排隊遞簡歷的人從展位延伸到體育館門口,沒有一個單位能與這個巨無霸競爭。祁回憶道。
盛況背后,是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帶來的基礎設施熱和房地產熱。
1998年,國家發行農田水利、鐵路交通、郵電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1000億元國債。
2008年發布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主要投資于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
2008年前,有392所本科院校開設土木工程專業,至今已發展572所。
開設土木工程專業,辦學門檻不高,主要是數學、力學等課程,但不容易開設。本世紀初,土木工程專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勢頭不亞于現在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東部某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黃樺(化名)感慨道。
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土木工程建筑的大學畢業生非常幸運,因為大型基礎設施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20年代初放緩,只是貫穿了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小祁借用同行的一句話。
行業的普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分考生,甚至省狀元也把土木工程作為首選專業。也不乏躺贏的人,肖祁的室友在宿舍玩了幾年游戲,畢業后還是被房企帶走了。
舒適的辦公室和年薪通常是100萬元,這讓人們短暫地忘記了土木工程的原始面貌——穿梭在塵土和敲打聲中,與工人一起吃飯和生活,并與項目一起離家……
可以說,房地產的黃金十年擾亂了土木工程行業的人才布局,誤導了土木工程人才的職業定位?,F在表面上看是‘冷’,實際上是無序狀態的理性回歸,這將使土木工程領域相關崗位的人才需求回到應有的位置?!?/p>
但形勢并不樂觀。到20世紀20年代,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21年交通運輸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已達4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公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0年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從36.2%躍升到63.89%。中國經濟正處于從快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階段。
隨著國家發展模式的轉變,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減少,就業需求也相應減少。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葉志明說。
此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往高端產業。
黃華在招生中發現,在獨生子女時代,家長和考生不再太關心哪所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排名第一,而是把當前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放在首位,這對土木工程專業有著深刻的誤解?!?/p>
這些悄然的變化,導致土木工程迅速上榜生化環材土木機天坑專業。
土木真的又土又木嗎?
年輕英俊的土木工程畢業生,從事土木工程兩個月,成為滄桑的中年叔叔;表弟被調到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親戚在網上發帖詢問是否回去重復……在這個招聘季節,網然充斥著大量土木工程勸退的視頻。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袖非常不同,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研究員回憶說,《中國科學知中,土木工程通常被認為是科研食品鏈的底部。然而,當我們從事科學研究時,我們覺得土木工程不是底部,它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
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土木工程上,那就是蓋房子,那就落后了。今天的土木工程更多的是新基礎設施的概念,涉及5G七個領域: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例如,在新基礎設施的概念下,土木工程可以涉足更多的領域。例如,浮式風力發電機如何在海上大風大浪下保持穩定,如何用人工材料代替鋼筋混凝土,更好地實現耐腐蝕性D印刷技術可以打印房屋等。
我國數字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也十分精彩。先邁出一步的企業,其科技創新能力正在擦亮人們的眼睛。
碧桂園把機器人蓋房子變成了現實,機器人完成了室內噴漆、混凝土布操作、垃圾自動清理等工作。
通過上海建工集團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建模使屋頂的建筑結構在計算機中一覽無余,各專業工程的技術模型在建筑整體模型中提前進行碰撞實驗。
中國建設打造貫穿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的平臺,其開發的數字智慧中心,成為整個工地的作戰指揮中心。
當然,這帶來了新的問題——如果房子是機器人建造的,未來需要的人力會更少嗎?這也是一些高校逐步縮小土木工程招生規模的基礎之一。
樺樹認為,未來土木工程的視角應該更面向整個生命周期,人力可以在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發揮作用,這是土木工程以前很少涉足的領域?!?/p>
他打了個比喻。如果把房地產比作新生兒科,土木工程的整個生命周期就是醫院的所有科室。
例如,梁在什么情況下需要限行?如何控制體育館、展廳內空間的溫度?社區遇到緊急情況如何疏散人群?
這些內容似乎是公共管理、人工智能等專業,但土木工程專業更具先天優勢。如果從建設開始考慮很多設施,以后的使用會更方便。不能只是完成工作,把管理和維護交給不專業的人?!秉S樺說。
葉志明補充說,事實上,由于發達國家基礎設施放緩,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招生規模已經縮小,其研究方向更多地轉向傳統建筑的維護,而不是建設。雖然保留了土木工程的名稱,但學科內容與國內大學大不相同。
本科人才培養沒有時間趕上變化
時代變得太快,讓人措手不及?還是土木工程專業變得太慢,跟不上時代?
土木工程作為一門典型的傳統專業,涉及的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理論力學等都是兩三百年前成熟的理論。這些理論并沒有因為古代而失去現實意義,一些重大的土木工程事故與缺乏基本理論有關。
前沿學科與傳統學科的關系非常微妙。十多年前,圍繞土木工程的人工智能開發已經存在。土木工程也在嘗試與其他專業融合,并在非傳統意義上取得突破。他們只花了幾年時間就找到了應用對接點并投放市場。這種快速的碰撞讓很多高?;夭蝗?。
在研究生培訓和教師研究中,大學專注于高水平、高水平的研究方向,但沒有時間應用于本科培訓,因為我們沒有預料到發展會如此迅速。黃樺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表現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管廊、綠色建設、新能源發展等趨勢已出現在實際項目中,但本科教學的部分內容仍停留在上一代教科書上。
必須提到土木工程專業的特殊性——極其標準化。本專業不僅有各種施工規范和標準,還有華盛頓協議框架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截至2021年,我國已有110所高校通過了土木工程專業認證。
人才培養難以平衡,既要遵守標準,又不要被標準所累。葉志明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科研中形成的新概念,教師最多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案例,不能作為教學標準實施。
大膽創新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和責任。例如,上海地標性建筑金茂大廈通過科研突破相關規范和標準,將相關探索固化為國家建設規范。然而,這樣的突破并不常見。
學科的變化和突破也需要一個周期。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黃超告訴《中國科學報》,一個周期至少為5年。
與許多專業不同,土木工程也面臨著另一種特殊的沖突。葉志明指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從事相關職業的,將面臨結構工程師資格證書的考試。
考試資格屬于高等職業教育范疇,但現在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大家很難對其有清晰的認識。
即使是專業教師也不一定具備結構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證書。他的科研內容和教學內容與職業教育不一致。學生是否符合職業教育或學科教育令人困惑。
很多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吐槽,畢業后去工地和農民工打交道,不需要深厚的知識。
經過多年的無帽躺贏生活,小齊辭職到施工單位,戴著白帽,顯然覺得新畢業員工注重理論,但企業更注重標準化的實踐和技術改進。例如,許多學校沒有參與實際項目中的人防驗收。
我們最看重的是經驗。大三學生最好從項目中學習。但幾年后,小祁沒有看到一個大三實習生來跟項目。
中部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告訴《中國科學報》,大學帶學生到實習現場可能是減分項目。夏天熱,冬天冷,各種臟亂差。同學們去實習工地看過,很多人回來打退堂鼓,直言‘太苦’?!?/p>
畢竟施工現場高科技應用的場景很少,高中生甚至本科生也很少見。這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土木的專業印象。
我們能改變科技感和應用場景的學習嗎?例如,葉志明說,教師可以帶學生用無人機測量圖像,建立數字城市模型,或者讓學生使用BIM技術更多地出現在教學場景中,這樣的學生會感興趣。
未來的亮點是智能
幸運的是,逃離土木工程的現象還沒有發生在出口階段。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22年麥可思-大學生就業年度指標》,90%的2021年土木工程畢業生留在了這個行業。
葉志明對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12年的數據分析。數據顯示,2008年上海高校土木工程本科畢業生約100人,2014年1400多人,2020年900多人。
近50%的土木工程本科畢業生留在建筑業,約30%到科研技術、租賃服務業,6%在房地產行業,4%在制造業。
土木工程專業也是如此。不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更多地流向科研技術行業,大多數大學都是建筑業?!彼f。
高校也為土木工程遇冷
相應的調整。清華大學將土木工程、水利和海洋工程類別放在提前批和貧困學生的批次中,并規定不能轉專業。
重慶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將土木工程專業納入工程實驗班招生。
電子科技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撤銷土木工程專業,上海大學等高校減少土木工程專業招生名額。
樺樹認為下一步的調整應該更有針對性,但絕不是簡單的撤退。
哈佛大學歷史上取消了地理學,錯過了重要的地理城鎮。地理學曾被稱為科學之母
盡管哈佛大學后來恢復了地理學,但它也錯過了理論革命、行為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激烈的革命性事件。
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孫軍、潘玉軍曾寫道,哈佛地理事件的啟示之一是充分關注新方向。
對于土木工程來說,智能建設是未來的亮點,企業迫切需要土木工程軟件工程、土木工程通信技術,土木工程復合型人才,如機械電子工程。
2017年,同濟大學在中國開設了智能建筑專業。目前,中國有64所本科院校開設了該專業。
葉志明提醒說,增加專業方向或改名很容易,但很難賦予新的專業內容,交叉實施學科。
比如學科交叉帶來的學分增加與學分上限的矛盾,傳統課程與智力課程比例、如何既不違反設計規范,又將前沿內容引入本科教學,都是人才培養改革中應考慮的問題。
出路在于,高校不僅要賦予傳統專業課程內容、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等改革新內涵,還要將專業系列課程從一門課程的孤立學習轉變為系統的知識學習,即完成從‘看每棵樹’到‘看森林’的境界轉變,從微觀上學習具體的課程理論,從宏觀上控制整個土木工程學科或工程理念。葉志明強調。
隨著智能應用和不受歡迎專業的回歸,未來可能是可以期待的。
以工商管理為例,黃超表示,該專業近30年來也經歷了從熱到冷的過程,然后逐漸升溫。許多專業都有起起落落的成熟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狀態?!?/p>
針對00后對高端和不戴帽子的向往,未來的科技力量可能會幫助他們實現愿望。比如建筑行業的預制件,像積木一樣蓋房子,零件在工廠做好,然后帶到現場組裝。過去只能出現在電影中,現在卻逐漸發展成現實。
和專業發展一樣,人的發展也要同步。
人一生有多少四年?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走。采訪結束前,剛下班摘下白帽子的小齊感慨地說: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能夠適應行業未來的變化和發展,也是本科四年最重要的能力之一?!?/p>
土木工程專業已成為新天坑就業大逃離未發生的主要內容!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清華的土木工程畢業證(一名畢業于中部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告訴《中國科學報》)》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76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