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師范學校更名為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大多數走出來的人才畢業于一個學校---榆樹市師范學校,榆樹師范學校,榆樹市師范學校徹底解體
作為長春市的外五縣,榆樹市的地位十分重要。
這里是長春市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級市。
因為人多,走出來的人才也非常多。
不過,大多數走出來的人才畢業于一個學校---榆樹市師范學校。
那么,這所學校為啥沒了呢?
榆樹師范學校
作為號稱天下糧倉的農業大縣,榆樹市在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視教育。
榆樹市師范教育最早要追溯到清宣統元年(1909年),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內附設師范講習班,開創了榆樹近現代師范教育培訓的先河。
在民國時期,榆樹市設立了師范講習班,之后又成立了初級師范學堂。偽滿洲國時期,榆樹市又有了“國立”榆樹師道學校及榆樹女子國民高等學校。
1945年冬,榆樹解放后,為培養地方軍政干部成立了“吉北聯中”,榆樹女子國民高等學校并入吉北聯中成立的師范班。1950年3月10日,在這個師資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吉林省立榆樹初級師范學?!?,校址在原吉北聯中(即現在榆樹市教育局院內)。1955年暑假,由“初師”改為“中師”,校名為“榆樹師范學?!?。
一九五四年榆樹初級師范學校畢業證書
1964年,為了貫徹黨的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榆樹縣委、縣政府決定創辦半工(耕)半讀學校,榆樹師范學校更名為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
那時,國家剛剛渡過三年困難時期,教育事業出現了高速發展形勢,國家財力有限,無力承辦更多的公辦小學來容納大批農村適齡兒童,有限的師資也無法滿足要求入學農民的急迫心理。填飽肚子的農民辦學積極性卻很高,自愿出錢、出物、出房舍,就這樣大批的農村耕讀小學便像雨后春筍般地辦起來。
這些耕讀小學多辦在各自然屯,便于兒童就近入學,很受群眾的歡迎。大量新建耕讀小學與缺少耕讀小學教師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應運而生。
當時,教師進修學校教室、辦公室、宿舍、食堂配套齊全,這個可以容納200人的理想辦學場所,成了榆樹耕讀師范學校校址。
正是榆樹師范學校培養出來的這些優秀老師,帶動了榆樹市教育的發展。但是,在文革期間,師范學校迎來了一次命運的改變。
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師資二班畢業留影
1966年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沖擊了學校的招生工作,從此,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改為榆樹縣第三中學校,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徹底解體。
榆樹縣半耕半讀師范學校存在雖然短暫,但她曾為榆樹廣大農村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耕讀小學教師,留給人們堅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永不磨滅,對榆樹縣教育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1966年6月19日,學校教學工作停止,全面投入“文化大革命”運動。1971年2月,學校房舍被軍隊占用。文革結束后,榆樹師范學?;謴?,在1981年師范校改制為四年,主要面向農村招收初中應屆畢業生,培養小學師資。
資料記載,榆樹師范學校曾被譽為“豆鄉師籃”的中等師范學校。建校多年來,共向國家輸送多名畢業生,涌現出全國模范教師張玉琴,全國優秀班主任韓淑蘭、杜成珍,著名畫家楊沙等一大批人才。
但是,當時間走到2000年的時候,榆樹師范學校成為歷史。
長榆高中
2000年4月20日,“榆樹師范學?!苯怏w,改制為“長春市榆樹高級中學。?003年,師范學校的最后一屆畢業生走出校門,奔向教育工作崗位。
那么,“榆樹師范學?!睘樯督怏w呢?主要原因是2000年前后,師范類畢業生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狀,很多師范生畢業后,無法實現就業,所以很多人就去上訪,從而產生了很多不穩定因素。出于平穩的考慮,1999年起,我國開始調整師范學校的層次和布局,由三級師范(中師、師專、師院)向二級師范轉變,取消了中師層次;由單一的師范院校封閉式的培養模式向所有院校都可以培養師資的開放式模式轉變;由職前培養和職后進修培養的分離向職前職后培養一體化轉變。
在這種大背景情況下,在師范教育轉型過程中,長春市只有長春師范學校升格后保留師范性質,縣(市)師范學校悉數轉軌,變為高中。
所以,榆樹市師范學校徹底解體,繼承者成為長榆高中。
在長春市一次兩會期間,榆樹市代表曾經提議恢復榆樹市師范學校,升級為???,面向長春各縣(市)農村提前招生,招收優秀生源,畢業后定向分配到鄉鎮小學,徹底解決農村小學師資不足的現狀。但是,這一建議并沒有被政府,所以榆樹師范學校徹底成為一代人的歷史?!久咳諠h字】
榆樹師范學校為啥沒有了的主要內容已完結!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的畢業證(榆樹市第一高級中學的畢業證和榆樹師范學校為啥沒有了)》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76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