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公共安全服務保障,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是各級政府公共安全服務職能的重要和基本責任,為公眾提供各種公共安全服務,創造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應急管理是為公眾提供公共安全服務的系統公共管理工作。從本質上講,政府的基本職責是為公眾提供各種公共安全服務,創造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吨泄仓醒肷鐣l展十四五年規劃和二年規劃〇在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提出了三五年愿景目標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化水平顯著提高,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顯著提高。對于公共安全服務,各級黨政部門也需要致力于以人為本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公共安全服務的平等、數字、智能水平,加強基層公共安全服務保障,解決公共安全服務需求快速多元化增長與有效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
在當前的經濟體制和社會改革主線中,政府主要履行經濟調整、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公共安全是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急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偟膩碚f,加強公共安全服務思維,將促進各級管理者和各界參與者從服務重點、服務體系、服務能力等方面深入了解應急管理的基本特點,對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明確基本公共安全服務清單,響應公共安全服務需求
歷史上的重大災難和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們,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各級政府公共安全服務職能中的重要和基本職責。
為此,《建議》強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建設更高水平安全中國的重點任務之一。一方面要積極推進人民生命安全服務平等化,全面覆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有效提供公共安全服務,不落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要全面推進基本生命安全以外的身心健康等非基本服務保障。
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甚至公共安全服務也涉及非基本內容。除生命安全外,還有多種服務需求,如身心健康風險防范和維護,這些需求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群和地區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在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時,要注重和優化政策工具的使用。一方面,要明確應急能力建設重大項目、應急處置救援救災、自然災害救援等基本公共安全服務清單,加強強強制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既要實現全覆蓋,又要實現均等化;另一方面,要積極響應公共安全涉及的非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如防災減災服務、企業財產保全服務和各種定制安全服務,重點利用倡導性政策工具,鼓勵各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務實地提供此類服務。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公共安全服務與非基本公共安全服務之間只有原則定義,沒有不可逾越的差距,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區差異而變化。
細化公共安全服務遞送人之間的責權劃分
在部署加強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建議還規劃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系,強調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
細化公共安全服務遞送人之間的責權劃分
在加強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建議還規劃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系,強調深化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加強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和支出責任,完善省級以下財政制度,提高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然,從加強公共安全服務的角度,需要建立強有力的財政支持,以確保公共安全等重大事項。
基于公共安全服務的思維,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安全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確保安全是一種成本高、績效評估和過程管理的公共服務。具體來說,在應對災害的不同階段,不僅要重視臨時抗災救災的財政支持,還要加強防災減災的長期財政保障能力建設。同時,還需要細化公共安全服務提供商之間的責任和權利劃分,這不僅涉及如何劃分縱向各級政府和橫向部門之間的財權和權利,還涉及建立市場和社會組織等其他參與者的財權和權利共享和匹配機制。各級各部門只有根據安全發展的需要,明確責任,建立明確的責任、財政協調、區域平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權力、支出責任和財政適應制度,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熱情,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增強各級政府的責任感。
要實現各類財政資金的有序高效利用,需要加強對我國各類公共服務體系經驗的學習和借鑒。2020年以來,財政部不僅會同應急管理部制定并發布了《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共同財政權力轉移支付原則和救災救助管理流程。國務院辦公廳還專門發布了《應急救援領域中央和地方財政權力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從災害應對不同階段的具體服務職能入手。劃分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和財權。
此外,要深入了解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政府服務、市場服務和社會志愿者服務的有機整合,動員市場和社會力量在政府履行職能的同時提供公共安全服務。因此,在編制十四五相關規劃時,需要進一步加深對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屬性的認識,做好財政資金的科學預算和績效管理;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的作用,充分利用災害保險、慈善捐贈等多元化渠道,實現公共安全服務交付的有序、有效、有力。
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改變能力倒掛的局面
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建議推動社會治理重點向基層下移,賦予基層權力,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共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還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點向基層轉移,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調民自治之間的良性互動。
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作為災害發生的第一時空和第一響應人的所在地,至關重要。
為此,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路線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
在應急管理能力倒掛的情況下,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基層織網工作。完善安全領域的公共服務體系,不僅要依靠高科技和硬技術,還要充分重視兼容性的低科技和軟技術,發展基層適應性技術能力,落實安全責任制。
當然,為了加強系統的公共安全服務思維,決策者需要更新他們的想法,意識到安全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新的發展理念,改變公共安全服務體系。正如應急管理部黨委在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會上明確提出的,要體現責任主體的多樣性和協調性,堅持共同管理和社會治理,推動政府、社會、市場、企業和個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北京師范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強
加強公共安全服務思維,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公共安全管理(強化基層公共安全服務保障)》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77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