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r. Erics Paulum)來到上海,在德國總領事館附近開一診所。后來,他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運來大批醫療設備,聘請當時在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協助在滬成立了傷兵醫院。德軍歸國時,為感謝寶隆,將傷兵醫院的醫療設備悉數贈送給寶隆。
1900年,寶隆在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張家浜新馬路旁開辦了有20張床位的醫院。由中德雙方出資,取名“同濟醫院”寶隆任院長。1904年初,克納佩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學東方語言部主任進行了會談。在談到在中國推行德國教育政策時,克納佩提出了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的計劃。
1905年,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就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一事達成共識。
普魯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長阿爾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進德國與外國精神文化關系科佩爾(Koppel)基金會”該基金會直接受文化部監督,它的董事會主席是商務顧問科佩爾??婆鍫柣饡粌H負責籌集錢款,而且對外以學校創辦者的面目出現。
1907年3月,科佩爾基金會、促進在華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德醫公會和同濟醫院4方,在柏林簽署了由普魯士文化部起草的關于在上海建立德國醫科學校的協定;1907年6月3日,“德文醫學堂”董事會正式成立,董事會由18人組成。
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取名為“德文醫學堂”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1917年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制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并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根據《寶山縣志》記載: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4年05月20日,教育部批準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8月,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27年9月,同濟大學開女禁,首招兩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結于上海的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在“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于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筑如大禮堂、電氣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部分宿舍及實習工廠等被炸毀,圖書、機器、標本、模型等設備損失更為嚴重。寒假過后,新學期無法上課。
在此情況下,胡庶華校長想方設法使全校師生暫遷市區巨籟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繼續上課。同時,師生們參加搶救軍民傷員,以支援十九路軍與敵作戰;吳淞校舍在朱家驊的幫助下,很快得以修復。
1932年8月25日,學校遷回吳淞。
1933年5月,國民黨政治會議議決,將處于江灣的國立勞動大學(1932年停辦)的房屋、機器、工廠等劃歸同濟大學,創辦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稱“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
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訪同濟業學校”
1937年又先后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
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
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于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后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
1946年回遷上海以后,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布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
1949年0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并入復旦大學,后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ㄖ心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1年, 理學院生物系并入華東師范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并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等學校。
1952年,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圣約翰大學等高校的土建系、科、組并入同濟大學。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后并入武漢大學。1952年工學院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學校,后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參與組建了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
1960年0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
1966年,劃歸高教部領導。
1966年5月,全國開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大動亂中,同。
溫家寶、習近平觀看同濟大學生科技成果展濟大學是重災區,損失慘重。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陳琳瑚為組長的工作組進入同濟大學。隨即,工作組在“一·二九”田徑場與師生見面,宣布暫停王濤的黨委書記職務,由黨委副書記侯東昇代替,并在大禮堂召開全體師生員工“聲討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分子王濤大會”此后,集中力量斗王濤,同濟大學動亂從此開始。
1966年8月9日,同濟大學發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22日,同濟師生員工開始成立“紅衛兵”組織。不久學校有組織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紅衛兵組織——紅衛兵大隊部。紅衛兵紛紛走上街頭進行“破四舊、立四新”的宣傳活動,并在校內外對本校部分干部和教師進行多次抄家。
1967年6月2日,《文匯報》發表社論《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祝賀同濟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當天,革委會發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濟大學的黨、政、財、文各項大權歸‘同濟大學革委會’”此后不久,各系及后勤、科研系統也相繼成立革委會。
至此,原來的教學、科研機構被砸爛,基本理論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學和科研活動幾乎全部停止。
1970年8月,學校成立“財產清理小組”全校統一行動,對學校的家具、設備進行清點登記。運動對學校造成極大的破壞。600多間宿舍里的燈泡全被損壞或擰走;部分門鎖被拆,部分書架、床板、繪圖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產、設備長期無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損壞。
1968年3月6日,經上海市革委會批準,成立了“中共同濟大學核心小組”這是市革委會批準的第一個高校黨的“核心小組”此后“整黨”由“校革會”和“核心小組”共同負責。
1971年,學校取消原建工、建筑兩系建制,將兩系在校教師全部編入“五七公社”
1972年起,學校開始接受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務和科研經費。
1975年,學?;謴驼惺昭芯可?。
1976年2月,學校召開全校大會,批判科技界的所謂“奇談怪論”及“三項指示為綱”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系,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濟大學。
1996年07月,原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和上海城建學院并入同濟大學。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并,同時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醫科。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將同濟大學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即“985工程”)名單。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所有資產由同濟大學接管。
2004年,被中組部列為副部級高校。
2004年09月,嘉定校區啟用,同濟大學軟件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
2005年07月12日~08月22日,機械、電信、交通等第二批搬遷學院順利入駐嘉定校區。
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百年校慶。慶祝大會在同濟大學大禮堂舉行,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并致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前往同濟大學,看望師生員工,祝賀同濟大學百年華誕。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繼續共建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哲學系 歷史學系。
中國語言文學系 文化產業系。
同濟大學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 預防醫學院。
口腔醫學院 臨床醫學一系。
臨床醫學二系 臨床醫學三系。
臨床醫學四系 臨床醫學五系。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信息學系 生物醫藥與技術系。
同濟大學理學部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數學系。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建設管理與房地產系 工商管理系。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經濟與金融系。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國際政治系。
社會學系 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筑系 城市規劃系。
同濟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建筑工程系 橋梁工程系。
地下建筑與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現代制造技術研究所 機械設計與理論研究所。
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 暖通空調及燃氣研究所。
熱能工程研究所 制冷與熱工程研究所。
工業工程教研室 專業基礎教學部。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信息與通信工程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教育技術與計算中心。
CIMS中心 CAD中心。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系 環境工程系。
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水泥基材料研究所 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金屬基材料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環境材料研究所。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道路與機場工程系 運輸管理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 德語系。
聯邦德國研究所 公共英語教學部。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 機車車輛研究所 制動技術研究所。
輪軌關系研究所 電力牽引控制研究所。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同濟大學學位與畢業證書樣本一覽》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99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