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給各位分享東明縣北城聯中畢業證樣本及介紹的一些常識,順便也會對北鎮中學李東海簡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summary}。
2、{title2}
3、{title3}
一、山東省出過哪些將軍
謝邀!
山東省出的將軍太多了,上將19人,中將78人,少將84人。下面主要介紹一下上將和開國將軍。
上將19人:
李耀文
海軍上將,開國少將(1918.5.1-2018年4月10日)山東榮成成山區一村人,原名張錫紳)1988.09.01被授予海軍上將軍銜?!捌咂呤伦儭焙?,李耀文在膠東、魯中、魯南參與多場戰斗。1938年1月后,參加了膠東5個月反投降戰役及多次反“掃蕩”戰斗。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山東軍區組織野戰兵團。李耀文擔任警備第四旅政委,參加了山東軍民大反攻。12月,任魯中軍區第九師政委。后來,他相繼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戰役。1948年5月,他任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11月,八縱參加淮海戰役。隨后八縱改為26軍,參加完渡江戰役后,李耀文升任26軍政委。1950年10月中旬,正在負責上海守備任務的26軍奉軍委命令,參加抗美援朝,經常半夜起來放哨,與戰士同吃一鍋飯。訓練場上,他身背沖鋒槍,腰挎手榴彈,不怕風吹日曬,摸、爬、滾、打。當兵一個月,4次沖鋒槍實彈射擊,彈無虛發。1970年4月,周恩來總理批示,調李耀文到外交部任軍代表、副部長。后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劉振華 上將,開國少將(
1921.7.1-,山東泰安大吳村人,原名劉培一),1988.09.01被授予上將軍銜。他是開國少將。1940年8月,劉振華任山東省縱隊4支隊2營分支書記,在攻打萊蕪寨里戰斗中,劉振華率領“鋼八連”突擊隊,與兄弟部隊一起消滅了100多名鬼子和全部偽軍。因多次指揮出色被稱為“能打仗的政工干部”解放戰爭時期,劉振華先后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遼沈戰役中,劉振華所在的三縱隊參加了奪取錦州的戰斗,七師擔負突擊任務。他和參謀長茍在松率領十九團突擊隊,僅用15分鐘就在城北撕開了突破口登城成功。經過31個小時的激戰,我軍勝利解放錦州,帶兵強行登陸解放海南島。
王海
(1925.12.21-,山東煙臺人,原名王永昌),1988.09.01被授予空軍上將軍銜。他是爆脾氣將軍,曾經連扇上級兩耳光,毛主席連升其三級當司令。
張萬年(1928年8月1日-2015年1月14日)山東黃縣(今龍口市)人,1945年0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08月入伍,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文化,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5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宋清渭
(1929.3-)山東陵縣鄭家寨鄉大吳村人,原名宋清湖),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先后參加了德州、商河、晏城、津南、昌濰、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戰役戰斗。1947年榮立一等功,并先后六次榮立三等功。
遲浩田,男,1929年7月生在山東招遠,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6月參加工作,1945年7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合成系畢業,大專文化,上將軍銜。原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王瑞林 (1930.01-)山東招遠人,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擔任鄧小平秘書45年。
李景
(1930.03-)山東滕縣(今滕州)紅緒村人,1994.05晉升為海軍上將軍銜。參加過:孟良崮戰役、魯西南戰役、兗州戰役和許多次大小的戰斗。熱愛飛行事業、熱愛飛行部隊,對飛行有特別的愛好。先后共駕駛過12種各類型的飛機,被評為特級飛行員。
李文卿 (1930-)山東牟平人,原名李云岫,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長期擔任許世友秘書的經歷,著有《近看許世友》一書。
張太恒
(1931.03.05-)山東廣饒大王鎮人,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解放戰爭時期,張太恒先后參加了汶上、王浩屯、魚臺、馬留營、確山、睢杞、破襲隴海路、上蔡阻擊戰、東渡黃河等戰役、戰斗。隨后又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淞滬戰役。1949年7月起,參加了進軍東南沿海解放福州、平潭島、大嶝島、小嶝島及漳(州)廈(門)等戰役。愛兵如子,嚴于律己的將軍。
張連忠 (1931.6.23-)山東膠州第八區小高村人,1993.05晉升為海軍上將軍銜。參加了膠東保衛戰和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漳廈等戰役。
李來柱
(1932.10-)山東范縣人,筆名蘭竹,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西南征糧剿匪建政,參加了聊博、平漢、鄭州、淮海、渡江、進軍大西南、成都等戰役戰斗200余次,六次負重傷,榮立大功3次、中小功績10多余次。
徐惠滋
(1932.12.9-)山東蓬萊北溝鄉孫徐村人,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此后加入解放軍。1948年10月參軍,任第4野戰軍戰士、連文書,營中心文化教員。解放戰爭中參加了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戰斗,榮立大功、小功各一次;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至1952年的多次陣地防御作戰
。
王茂潤
(1936.05.06-)山東榮成大莊村人,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1951年,王茂潤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下離家從軍。入伍時,一心想到朝鮮參加抗擊美帝國主義的正義戰爭,但因年齡小,留在國內邊防公安部隊,并準備送山東省公安干校學習。后因野戰軍赴朝作戰,山東沿海防務亟需加強,他被補充到山東省公安廳邊防保衛局石島分局鏌铘島派出所當戰士。
李新良
(1936.11-)山東萊陽人,1998.03.04晉升為上將軍銜。1979年3月,李新良率部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李新良沉著冷靜,分析估計敵情準確,指揮得當,取得了出色的戰績,得到了軍方高層的賞識。
邢世忠
(1938.09.30-2019年3月11日)山東濟南相公莊人,1994.05晉升為上將軍銜。歷任工兵營教導排排長,師司令部工兵科、作戰訓練科參謀,軍直屬工兵營營長、團長、軍司令部作戰訓練處處長、團長、師參謀長。1979年任師長,軍長。82歲逝世。
楊懷慶
(1939.02.22-)山東壽光郭李央村人,2000.06.21晉升為海軍上將軍銜。歷任海軍艦隊訓練團學員,海軍護衛艦支隊政治部組織科干事,海軍艦隊政治部部干事、副科長、科長、副部長、部長,海軍基地政治部主任。
劉順堯
(1939年12月-2002年12月30日)山東招遠人,2000.06.21晉升為空軍上將軍。劉順堯,空軍原司令員,上將軍銜,歷任飛行員、中隊長、大隊長、團長、師長、空軍指揮所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對臺軍事指揮部領導成員、空軍司令員,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
李繼耐 (1942.07.01-)山東滕州望冢鄉李村人,2000.06.21晉升為上將軍銜。擔任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開國中將
孔慶德孔慶德,山東省曲阜市保寧村人,孔子73代后裔;1911年2月14日出生,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0年12月入紅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歷任營長、團長、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陽明堡、百團大戰等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時歷任旅長、縱隊副司令員、軍長等職,參加了上黨、邯鄲、鄧縣、襄陽和進軍大別山等戰役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炮兵代理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3年10月離休;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10年9月29日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開國中將劉興元:
劉興元,原名劉維芳,1908年10月出生于山東莒南。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7、8月間,他隨部隊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在做好文字工作之外,還積極救助傷員,深得領導好評。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后來劉興元升任總衛生部總務處處長他渴望到前方戰斗部隊工作。組織上批準了他的要求,并于1938年4月分配他到第115師工作,歷任工兵營政治委員、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師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1945年8月任山東軍區野戰兵團二師政委,率部攻克臨沂城,10月奉命進軍東北。1946年4月參加四平保衛戰。10月進軍東北,1946年4月參加四平保衛戰。1948年3月,調任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政委。1949年至1977年先后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二軍政委。
孫繼先開國中將
孫繼先(1911—1990),山東省曹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軍事指揮員,參加過反圍剿斗爭、長征、抗日戰爭...
開國少將孫干卿
孫干卿(1919年1月--
2019年1月5日),原名孫純臣,山東省臨淄縣(今淄博市)人,曾任第四野戰軍師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參謀長等職,少將軍銜,參加了四平保衛戰和臨江、遼沈、平津、海南島等戰役。1961年晉升為少將。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開國將軍劉中華
劉中華(1917.1——2018.1),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出生于山東省文登區文登營鎮西字城村,曾任海軍高級??茖W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第六艦隊司令員。1946年,劉中華由北海軍分區政委,調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第27師(后改第三野戰軍第27軍第81師)政治委員,歷經新(泰)萊(蕪)、孟良崮、濰縣和濟南等諸多重大戰役。1949年2月,淮海戰役后劉中華調任第三野戰軍第30軍政治部主任,部隊在蕪湖地區集訓后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
你們有彪炳千秋的歷史功績,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中國人民永遠把你們記在心中。山東自古出好漢,齊魯遍地是英豪,其他的將軍請大家在評論區列舉,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
文史頻道第50期之山東名將
山東出過很多的將軍,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英雄,他就是張萬年將軍。
張萬年出生在1928年8月1日,正好是建軍節那天,可能注定他的一生離不開軍隊。
張萬年1944年參加革命,從一名普通的戰士做起。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他已經是一位師長了。
他率領127師進入戰場,展開對越南的作戰任務。
在進攻諒山和塔山時,張萬年率領的127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許世友上將對張萬年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非常欣賞,經常在作戰會議上夸贊張萬年和127師。
后來張萬年做了軍委副主席,成為了軍隊的高級將領,他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讓很多同事佩服。
退休后的張萬年,喜歡在家里練習書法,他經常寫的幾個字就是“塔山精神”。
2015年張萬年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張萬年將軍的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重。
—End—
原創作品
在山東的眾多將軍中,為避免重復,主要介紹7位開國將軍。
孔慶德:開國中將
孔慶德(1911——2010),山東省曲阜市人,孔子73代后裔;
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0年12月入紅軍,參加長征,抗戰時期曾任團長、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過百團大戰等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旅長、縱隊副司令員、軍長等職,參加了上黨、邯鄲、襄陽和進軍大別山等戰役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炮兵代理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劉興元:開國中將
劉興元(1908——1990),山東莒南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箲饡r期,曾任第115師工兵營政治委員、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山東軍區第2師政治委員等職,參與指揮贛榆城戰斗和強攻臨沂戰役。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師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政治委員、第42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過遼沈、平津、安新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孫繼先:開國中將
孫繼先(1911——1990),山東省曹縣人。土地革命時期,曾任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參謀長等職,參加過長征,參加了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等戰斗,親自挑選并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箲饡r期,曾任一二九師挺進隊隊長、魯中軍區三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過常生口、黃底崖、葛莊等戰斗。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山東省野戰軍(山東軍區)第四師師長、第三野戰軍22軍軍長等職,參加過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七兵團兼浙江軍區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孫干卿:開國少將
孫干卿(1919——2019)山東省淄博市人,1938年初參加八路軍,曾任第四野戰軍師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參謀長、昆明軍區參謀長等職,參加過四平保衛戰和臨江、遼沈、平津、海南島等戰役。1961年晉升為少將。1984年,指揮老山自衛反擊戰,擬定老山戰役和者陰山戰役的作戰方案,為自衛反擊戰做出了貢獻。
李耀文:開國少將
李耀文(1918——2018),山東榮成市人,
1938年參加山東省人民抗日救國軍,曾任沂山地委副書記、代理書記,魯中軍區第九師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師政委、26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過萊蕪、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劉中華:開國將軍
劉中華(1917——2018),山東文登人,
1934年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9年擔任第30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海軍高級??茖W校校長兼政治委員、東海艦隊第六艦隊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劉振華:開國少將
劉振華(1921——2018),山東泰安人,
1938年參加八路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沈陽軍區副政委兼旅大警備區第一政委、沈陽軍區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等職。
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讓我們記住這些國家的功臣!
山東,自古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齊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在這片神奇富饒的土地上,幾十萬年前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泰山)
距離現在幾千年之前,山東亦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勤勞勇敢的齊魯兒女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曾創造了無數令后世為之驚嘆的燦爛文明。
誕生在山東這片土地上的先賢能吏更是數不勝數,山東不僅出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眾多文人,更是誕生了許多能征善戰的武將。遠的不說,光是近現代,山東就出現了多位重量級的將軍。如以下幾位:
(張萬年將軍)
張萬年(1928年~2015年)
張萬年,山東黃縣(今龍口市)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28年,張萬年出生于山東黃縣一貧苦之家,少時靠討飯、學木匠為生,飽受了舊社會的苦難。
1944年,時年僅16歲的張萬年參加八路軍,成為膠東北海獨立三營一戰士,自此開始踏上軍旅生涯,次年即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開始后,張萬年逐步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班長、排長、連副指導員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曾在陸軍第四十一軍、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濟南軍區等處任職。
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升任上將軍銜。
抗日、解放戰爭期間,張萬年身先士卒,作戰勇敢,奮勇殺敵。解放戰爭時期,身為警衛員的張萬年曾兩次從槍林彈雨中把負傷首長背出火線,這一事跡曾被廣為傳頌。
張萬年一生躬身實踐“上不愧黨、下不愧兵,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準則。他作風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生活簡樸。
張萬年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事業。他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孫繼先將軍)
孫繼先(1911年~1990年)
孫繼先,山東曹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孫繼先將軍一生曾先后親歷參與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的核訛詐,國家決定研制自己的導彈等核武器,并在西北籌建我國首個導彈試驗基地。此時正在朝鮮戰場上的孫繼先被緊急調回國內,并出任基地首任司令員。
1955年,孫繼先被授予中將軍銜。
(孔慶德將軍)
孔慶德(1911年~2010年)
孔慶德,山東曲阜人,孔子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高級軍事指揮員,開國中將。
孔慶德早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過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并親歷參與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孔慶德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
(劉興元將軍)
劉興元(1908年~1990年)
劉興元,原名劉維芳,山東莒南人。
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期間曾率部參與了臨沂等戰役,解放戰爭期間,又率部參加了遼沈、平津、安新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司令員、解放軍軍事學院黨委副書記等職。
(遲浩田將軍)
遲浩田
遲浩田將軍,山東招遠人。
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位,在近現代乃至之前的幾千年時間內,誕生于山東的將軍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如星辰般閃耀在齊魯大地,閃耀在華夏神州。
山東可以說是將星云集,開國時期就有80多個獲得將軍軍銜,歷年來出身的上將就有近30位,少將以上超過700多位。
這一位位的山東將軍前仆后繼奔赴抗日戰場,為了國家與民族能夠早日擺脫侵略者的侵害和奴役,拋頭顱灑熱血,歷史會永遠銘記他們的功績。
李新良
李新良生于1936年11月,山東萊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南京工程兵學校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沈陽軍區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等職。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張萬年
張萬年生于1928年8月1日,山東黃縣人。
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人民解放軍選舉委員會主任。
張自忠: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將軍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隊中級別最高的將領,也是反法西斯同盟在二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張自忠生于1891年8月,字藎忱,山東臨清人。
王耀武:寧碰閻王,莫碰老王。
王耀武生于1904年,字佐民,山東泰安人?!耙洹?,耀武揚威,向侵略我中國之敵人耀武,揚我中國之威;字的意思也很明白,“佐民”,幫助我中華之民族,幫助我中國之百姓。
抗戰時期,國軍山東將領也有數十位,比較著名的有,張自忠,王耀武,王叔銘,趙登禹,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于學忠,馮安邦,高魁元,周慶祥,裴昌會,宋哲元,孫蘭峰,姜玉貞......
齊魯男兒最熱血,抗日戰場數英豪。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上,齊魯男兒一腔熱血,沖鋒陷陣。張自忠以死明志,趙登禹殺敵殉國,王耀武幾乎無役不與,他們都為民族解放做出了貢獻,是山東的驕子。這里我們介紹另一位驕子,在臺兒莊會戰外圍戰莒縣之戰中壯烈殉國的劉震東中將。
劉震東,山東沂水人。早年為生活所迫闖關東而入伍奉軍。不久,與張學良一同進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后進入奉軍郭松齡部。
郭松齡反奉時,劉震東時任郭部第5旅少將旅長。由于與張學良的同窗之誼,郭松齡反奉失敗后,作為郭的部屬,劉震東并未受到追責。
1927年,劉震東因在南口戰役等戰斗中作戰勇敢,屢立軍功,晉升東北陸軍步兵第15師中將師長。次年,進入北平陸軍大學深造,與李宗仁、衛立煌相識。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軍主力撤回關內,但劉震東激于民憤,堅守東北,堅持抗日。1932年任抗日義勇軍第5軍團總指揮,在開魯、喜峰口一帶堅持抗日,與日軍數次交鋒。他的抗戰事跡被中外報刊多次報道。
馮玉祥等人成立抗日同盟軍后,劉震東率部加入。同盟軍解散后,劉震東出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訓練辦公廳中將主任。
抗戰全面爆發后,劉震東義憤填膺,向何應欽請戰,何不置可否。劉震東抗戰心切,親去南京面見何應欽,遂被任命為第5戰區高參兼第2路抗日游擊縱隊司令。
1938年初,劉震東率部駐守山東莒縣。2月17日,日軍坂垣師團一部進犯莒縣、沂水等地。劉震東率部阻擊。坂垣師團田野支隊在重型火器的配合下企圖向莒縣縣城發起沖擊??h長許樹聲率縣武裝棄城而逃,此時40軍也未至。危急時刻,李宗仁電令劉震東部擔負短時間的城防任務。
2月21日晚,后繼部隊趕赴莒縣縣城。劉震東被推選為前敵總指揮,副總指揮為朱家麟旅長。
2月22日凌晨,坂垣部重兵強攻莒縣縣城。劉震東身先士卒,親臨火線指揮作戰。敵人組織的多次進攻被擊退。劉震東還組織了敢死隊,迂回到敵后,沉重打擊了日軍。
坂垣部再次向縣城發起攻擊。北城一段被敵攻破,敵人由此涌入城中。在劉震東的指揮下,守城士兵與日寇展開撕殺,陣地被奪回。
日軍久攻不克,調集重兵支援。而我方援軍卻因橋梁被炸未能及時趕到。劉震東深知莒縣之戰關系到臺兒莊決戰,誓與莒縣共存亡。他臨危不懼,繼續在城墻指揮作戰。不幸被炮彈擊中頭、腹部,重傷殉國,年僅45歲。2天后,守城將士雖浴血奮戰,終因兵力懸殊,撤離縣城,莒縣失守。
劉將軍犧牲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徐州為其舉辦追悼大會,號召全軍將士學習英烈,殺敵報國。
劉震東將軍矢志抗日,為國捐軀,浩氣長存。
齊魯大地,人杰地靈。文圣孔子,亞圣孟子;兵圣孫子、亞圣吳起。而在現代史中,齊魯將軍更是數不勝數。據統計山東籍將軍共計781位,其中上將29位,中將119位,少將633位。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開國將軍,在175位開國中將中,山東籍的開國中將有三位。福垊的夫人就是山東人,今天福垊特地講述講述山東籍的三位開國中將,排名分先后。
兵圣之后孫繼先(位列開國中將第76位)
孫繼先(1911年2月~1990年4月13日)清山東布政司曹州府曹縣人,今天的菏澤市曹縣梁堤頭鄉嘴尖劉莊。福垊認為他是福將、俠將、勇將、“大將”。
【福將】他身經百戰,無往不勝,卻能做到毫發無傷,真是一個奇跡。
【俠將】說起紅軍里的武林高手,我們總能想到曾經的少林高手許世友將軍、賀龍將軍等人。孫繼先雖然名氣、功勞比前兩位將軍遜色一些,但資料顯示他九歲練武,身強體壯,還有將軍里功夫狀元的說法。福垊特別指出的是,楊式太極第四代傳人孫繼先與孫繼先將軍不是一個人,只是同名而已。
【勇將】將軍作戰,每每身先士卒,豪氣干云,在戰場上拼殺。當年血戰湘江時,他曾任營長,威猛異常,把刀都給砍卷了。
【“大將”】天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折戟大渡河,而他隨軍長征。1935年5月24日上午9時,強渡大渡河。當時營長的他,身先士卒,曾兩次運送勇士渡河,成為了強渡大渡河的18名勇士。1936年紀念他們時,因為回憶有出入《西行漫記》不慎將將級別最高的他給漏掉了。后來有人為此憤憤不平,將軍聽聞,說道:“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福垊之所以給“大將”加個引號,那是因為解放后有大將軍銜,恐怕誤會,但將軍的大將風范實在令人欽佩。
他還是我軍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人稱導彈司令。因為在試驗場地比較辛苦,工資、補貼比毛澤東的還高。他拒絕了過高的補貼,并且規定后世子孫不能到日企上班。
一個懷有“會計師”夢的將軍劉興元(位列開國中將第143位)
劉興元(1908年10月10日~1990年8月14日)原名維芳,清山東布政司沂州府莒州人,今臨沂市莒南縣朱蘆鄉劉家東山村人。他排行老四,長兄早亡,次兄劉維任(最早用名劉維?。?,三兄劉維苓。
他小學畢業不久,就青島打工,他聰明勤奮,在打工賺了一筆錢。準備好好會計知識,做個大商鋪里的賬房先生。正當他鼓足干勁,大干一場時,軍閥張宗昌來了。他的夢想就這樣斷了,因為張宗昌搶劫了店鋪。他只好求學從戎,在泰安考上了馮玉祥的學兵團,不久成為了馮玉祥的士兵。1931年加入紅軍,后來成了羅榮桓將軍的下屬。他的夫人徐杰就是羅榮桓夫婦介紹的,后來與黃永勝結為兒女親家。關于劉將軍的軍旅事跡大家談的比較多,福垊就談兩件事兒。
【大義懲親】1934年劉興元任家鄉”父母官“——濱海軍區代政委,政治部主任時,嚴令聚賭。其家鄉的一些賭徒們,為了過賭癮,想了一個鬼點子——給他這個父母官出難題。他們慫恿劉維苓賭博,企圖讓禁賭命令成為一紙空文。劉興元將軍立即將自己的哥哥拘留,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那些被拘留的賭徒們,一看他六親不認,都非常佩服,表示堅決改正。而他的三哥在多年以后,還為這事向弟弟道歉呢。
【低調將軍】解放后,將軍身居要職,他不僅沒有為親友謀利,甚至連衣錦還鄉都沒有。他的親友根本不知道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只到有一天,他們看到了《人民日報》有將軍和他夫人出席接見外賓活動的報道。他們才反復分析出,報紙上的劉興元將軍夫婦,就是他們自己的親人。他們就試著寫了一封信,沒想到真的是他。后來,他們也書信聯系。而且他幾乎不回家鄉,就怕驚擾大家。
文圣之后孔慶德(位列開國中將第152位)
孔慶德(1911年2月14日~2010年9月29日1時29分)清山東布政使兗州府曲阜縣人,今濟寧市曲阜市(縣級)姚村鎮保寧村人。他為孔子第73世孫,福垊先說的是孔繁森也是孔子的后人(74世孫),孔令輝也是孔子的后人(76世孫)??讘c德將軍是山東籍開國中將中壽命最長的將軍。開國中將去世最晚的將軍為張震將軍,于2015年9月3日3日17時去世。
孔慶德將軍的年齡之謎。網上記錄的將軍的是出生年月為1911年2月14日,但根據將軍的回憶,他在投軍時報的生日是民國元年正月十六日,折合成公歷就是1912年3月4日。
孔大炮的名號。我們都知道孫大炮,卻不知道周恩來給孔將軍起了綽號叫孔大炮。這是說啊,將軍講話直來直去,而且鋒芒畢露,盡顯將軍霸氣風范。福垊認為將軍樂觀開朗,有一說一的性格也是他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將軍關心災區。512地震也牽動者將軍的心,將軍耄耋之年時刻看電視來關注災民生活。為了盡快讓災民脫離困難,他一方面囑托救援將士加油,另一方面親自為災民捐款。
山東籍將軍名錄
菏澤市:(包括牡丹區、曹 縣、單 縣、成武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定陶縣、東明縣)
黃獻中上將(單縣)、于際訓中將(菏澤,一說陜西渭南)、張建啟中將(曹縣)、劉成軍中將(成武)、楊建亭中將(鄆城)、王志誠中將(東明)、關
凱中將(東明)、牛玉山少將(荷澤)、白崇明少將(荷澤)、孫啟祥少將(荷澤)、李啟勝少將(荷澤)、侯
固少將(荷澤)、宋朝詩少將(曹縣)、李德義少將(單縣)、孟昭斌少將(單縣)、黃義昌少將(單縣)、李思懷少將(成武)、楊洪立少將(成武)、高太存少將(成武)、王海運少將(巨野)、劉天和少將(巨野)、姚念學少將(巨野)、劉傳運少將(鄆城)、楊學軍少將(鄆城)、張
軍少將(鄆城)、張
均少將(鄆城)、張思敬少將(鄆城)、黃廣祥少將(鄆城)、薛巨福少將(鄆城)、石世印少將(鄄城)、陳澤亮少將(鄄城)、周登武少將(鄄城)、南啟祥少將(鄄城)、趙勝一少將(鄄城)、張振江少將(定陶)、朱文山少將(東明)、吳長芳少將(博平)、魏鳳和少將(博平)、
山東:上將27名、中將118名、少將603名
濟南市:(包括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市、平陰縣、濟陽縣、商河縣)
邢世忠上將(濟南)、李元正中將(濟南)、高金鈿中將(濟南)、趙興元中將(歷城)、朱 光中將(長清)、陳
瑛中將(章丘)、趙太忠中將(章丘)、王永生少將(濟南)、王福成少將(濟南)、王毓源少將(濟南)、劉紹亮少將(濟南)、喬永立少將(濟南)、李大同少將(濟南)、李濟生少將(濟南)、張
立少將(濟南)、張志祥少將(濟南)、陳繼英少將(濟南)、南兵軍少將(濟南)、趙
軍少將(濟南)、徐莉莉少將(濟南)、曹秉晉少將(濟南)、曹雪濤少將(濟南)、徐文義少將(歷城)、王海儒少將(長清)、陳興印少將(長清)、萬經常少將(章丘)、王存鑄少將(章丘)、紀英田少將(章丘)、紀榮仁少將(章丘)、李洪福少將(章丘)、楊武文少將(章丘)、胡安福少將(章丘)、賀俊啟少將(章丘)、王敬喜少將(平陰)、李世平少將(商河)、
青島市:(包括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黃島區、嶗山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膠南市、萊西市)
張文臺上將(膠州)、張連忠上將(膠州)、丁繼業中將(青島)、孫思敬中將(青島)、李鼎文中將(青島)、高中興中將(即墨)、李進民中將(平度)、康成元中將(平度)、李永金中將(膠南)、王祖堯少將(青島)、王繼維少將(青島)、亢正浩少將(青島)、邢玉啟少將(青島)、曲衛平少將(青島)、杜國勝少將(青島)、陳輝亭少將(青島)、武桂馥少將(青島)、尚
宏少將(青島)、姜可續少將(青島)、姜春良少將(青島)、姚樹文少將(青島)、高京政少將(青島)、曾
淳少將(青島)、王振初少將(膠州)、姚有志少將(膠州)、董祥啟少將(膠州)、于正江少將(即墨)、王瑞昌少將(即墨)、于志堅少將(平度)、任成深少將(平度)、李曙光少將(平度)、丁桂閣少將(膠南)、王兆成少將(膠南)、劉載芳少將(膠南)、安郁寶少將(膠南)、王克卿少將(萊西)、
淄博市:(包括張店區、淄川區、博山區、臨淄區、周村區、桓臺縣、高青縣、沂源縣)
王同琢中將(淄博)、徐芳春中將(淄博)、徐壽增中將(淄川)、劉安元中將(高青)、于同德少將(淄博)、馬以芝少將(淄博)、王希山少將(淄博)、車全保少將(淄博)、毛文義少將(淄博)、呂義勝少將(淄博)、任光明少將(淄博)、李同茂少將(淄博)、楊
斌少將(淄博)、張傳苗少將(淄博)、岳喜翠少將(淄博)、趙承鳳少將(淄博)、趙榮堂少將(淄博)、高建一少將(淄博)、唐宗成少將(淄博)、穆若志少將(淄博)、王文寶少將(淄川)、??肆x少將(桓臺)、胡慶新少將(桓臺)、劉生輝少將(高青)、張孝德少將(沂源)、
棗莊市:(包括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滕州市)
劉書田上將(滕州)、李
景上將(滕州)、李繼耐上將(滕州)、張仲先中將(滕州)、李宜俊少將(棗莊)、李家祥少將(棗莊)、鄭道光少將(棗莊)、秦啟堯少將(棗莊)、崔昌軍少將(棗莊)、樊印光少將(棗莊)、丁志堅少將(滕州)、王兆宇少將(滕州)、王兆琪少將(滕州)、劉子賢少將(滕州)、劉桂茂少將(滕州)、楊位業少將(滕州)、楊位環少將(滕州)、沈善文少將(滕州)、張兆垠少將(滕州)、張振德少將(滕州)、張家軍少將(滕州)、趙家德少將(滕州)、種明輝少將(滕州)、侯賀華少將(滕州)、賀茂之少將(滕州)、徐金鐸少將(滕州)、閆福祥少將(滕州)、魏
鋼少將(滕州)、魏士河少將(滕州)、魏廣坤少將(滕州)、
東營市:(包括東營區、河口區、墾利縣、利津縣、廣饒縣)
張太恒上將(廣饒)、張辛業中將(利津)、陳先鋒中將(利津)、劉建新少將(東營)、劉家新少將(東營)、陳耀武少將(東營)、隋建立少將(東營)、王樹峰少將(利津)、劉榕民少將(利津)、李景華少將(利津)、郭立峰少將(利津)、王世恩少將(廣饒)、王興功少將(廣饒)、司來義少將(廣饒)、呂躍廣少將(廣饒)、李月潤少將(廣饒)、張西南少將(廣饒)、高長泉少將(廣饒)、徐宏亮少將(廣饒)、
煙臺市:(包括芝罘區、福山區、牟平區、萊山區、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長島縣)
李文卿上將(牟平)、張萬年上將(龍口)、李新良上將(萊陽)、徐惠滋上將(蓬萊)、王瑞林上將(招遠)、劉順堯上將(招遠)、遲浩田上將(招遠)、隋明太上將(招遠)、巴忠倓中將(煙臺)、王永明中將(牟平)、孔昭文中將(牟平)、曲振侔中將(牟平)、林基貴中將(牟平)、曲繼寧中將(龍口)、杜恒巖中將(龍口)、趙炳耀中將(萊陽)、潘日源中將(萊陽)、王成斌中將(萊州)、張少華中將(萊州)、馬殿圣中將(蓬萊)、李
平中將(蓬萊)、遲云秀中將(蓬萊)、崔 毅中將(蓬萊)、傅鴻基中將(蓬萊)、魏金山中將(蓬萊)、李清印中將(招遠)、何林忠中將(招遠)、林
虎中將(招遠)、蔡仁山中將(棲霞)、楊發勛中將(海陽)、沈兆吉中將(海陽)、于
浩少將(煙臺)、趙惠豐少將(煙臺)、褚恭信少將(煙臺)、蔡紅碩少將(煙臺)、權增德少將(福山)、于曰家少將(牟平)、尹靜山少將(牟平)、劉聯華少將(煙臺)、孫昌軍少將(牟平)、李宗安少將(牟平)、李惠禮少將(牟平)、戰永盛少將(牟平)、梁芝泮少將(牟平)、丁士鏞少將(龍口)、于景常少將(龍口)、王長富少將(龍口)、王紹惠少將(龍口)、王常富少將(龍口)、曲從治少將(龍口)、曲世德少將(龍口)、呂恒禮少將(龍口)、呂家書少將(龍口)、劉廷松少將(龍口)、劉金勝少將(龍口)、喬純章少將(龍口)、孫其祥少將(龍口)、李天策少將(龍口)、李宗林少將(龍口)、吳庭志少將(龍口)、范作輯少將(龍口,遼寧營口出生)、尚學琨少將(龍口)、鄭有盛少將(龍口)、金顯貴少將(龍口)、趙煥職少將(龍口)、荊心泉少將(龍口)、姜永興少將(龍口)、秦義昌少將(龍口)、欒開軍少將(龍口)、高延金少將(龍口)、高學敏少將(龍口)、謝建華少將(龍口)、于忠福少將(萊陽)、張齊紅少將(萊陽)、蓋龍云少將(萊陽)、董俊寬少將(萊陽)、董潤民少將(萊陽)、王文成少將(萊州)、劉廣浩少將(萊州)、劉鼎臣少將(萊州)、安文庭少將(萊州)、朱瑞云少將(萊州)、任煥彩少將(萊州)、楊群力少將(萊州)、張文才少將(萊州)、張毓清少將(萊州)、施安廷少將(萊州)、徐效武少將(萊州)、崔光祖少將(萊州)、宿雙寧少將(萊州)、韓芳潤少將(萊州)、宋占元少將(掖南)、寧文煙少將(蓬萊)、白藻香少將(蓬萊)、王登瑋少將(蓬萊)、楊進國少將(蓬萊)、吳
齊少將(蓬萊)、冷韶昭少將(蓬萊)、張岳永少將(蓬萊)、段蘊鈾少將(蓬萊)、郭鐵男少將(蓬萊)、秦江昌少將(蓬萊)、梁
堅少將(蓬萊)、隋援軍少將(蓬萊)、董吉順少將(蓬萊)、景德敏少將(蓬萊)、謝修梧少將(蓬萊)、王慶揚少將(招遠)、王振鏞少將(招遠)、劉廣智少將(招遠)、孫世聰少將(招遠)、楊學林少將(招遠)、徐濱士少將(招遠)、秦永華少將(招遠)、劉明仁少將(海陽)、孫景平少將(海陽)、張
波少將(海陽)、張志毅少將(海陽)、張秀夫少將(海陽)、修向輝少將(海陽)、黃輝道少將(海陽)、孫承軍少將(棲霞)、趙玉山少將(棲霞)、胡曉峰少將(棲霞)、林英家少將(長島)
濰坊市:(包括濰城區、寒亭區、坊子區、奎文區、青州市、諸城市、壽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臨朐縣、昌樂縣)
張
黎上將(青州)、楊懷慶上將(壽光)、許其亮上將(臨朐)、朱洪禧中將(濰坊)、蘇士亮中將(青州)、聶奎聚中將(青州)、王金相中將(諸城)、田義功中將(壽光)、馮永生中將(壽光)、李洪程中將(壽光)、隋繩武中將(壽光)、王緒恭中將(安丘)、許樂夫中將(臨朐)、譚悅新中將(臨朐)、王義生少將(濰坊)、吳乃文少將(濰坊)、張東盛少將(濰坊)、陳蔭華少將(濰坊)、耿振江少將(濰坊)、徐國祥少將(濰坊)、魏光修少將(濰坊)、崔興旺少將(濰坊)、任惟修少將(青州)、李光林少將(青州)、李傳廣少將(青州)、李宗德少將(青州)、吳方臣少將(青州)、賈曉煒少將(青州)、王明禮少將(諸城)、劉大為少將(諸城)、張華臣少將(諸城)、蔣金流少將(諸城)、魏殿禮少將(諸城)、王全博少將(壽光)、王錫友少將(壽光)、劉效禮少將(壽光)、劉福祥少將(壽光)、李萬勝少將(壽光)、李樹文少將(壽光)、李毓堂少將(壽光)、楊
闖少將(壽光)、楊福成少將(壽光)、張秀泉少將(壽光)、張明友少將(壽光)、郎守林少將(壽光)、郝永富少將(壽光)、袁訓忠少將(壽光)、黃建華少將(壽光)、牛紅光少將(安丘)、李書琪少將(安丘)、辛榮國少將(安丘)、趙
鰲少將(安丘)、王衍成少將(高密)、李功民少將(高密)、張昭福少將(高密)、張祥林少將(高密)、單既林少將(高密)、單繼友少將(高密)、岳惠來少將(高密)、徐同業少將(高密)、趙家順少將(昌邑)、姜言記少將(昌邑)、劉桂書少將(昌邑)、孫川流少將(昌邑)、馮祥來少將(臨朐)、孫元功少將(臨朐)、李金勇少將(臨朐)、連世秀少將(臨朐)、張希隆少將(臨朐)、房忠賢少將(臨朐)、趙立德少將(臨朐)、高立元少將(臨朐)、魏長安少將(臨朐)、李長順少將(昌樂)、李宗玉少將(昌樂)、張仁忠少將(昌樂)、陳廷俠少將(昌樂)、程童一少將(昌樂)
威海市:(包括環翠區、文登市、榮成市、乳山市)
王
海上將(威海)、孫忠同上將(威海)、遲萬春上將(文登)、王茂潤上將(榮成)、李耀文上將(榮成)、姜福堂上將(榮成)、叢日剛中將(文登)、李世田中將(文登)、張德福中將(文登)、侯書軍中將(文登)、王永國中將(榮成)、劉粵軍中將(榮成)、劉智民中將(榮成)、向孝書中將(榮成)、孫景華中將(榮成)、張序三中將(榮成)、張序登中將(榮成)、陳小功中將(榮成)、陳培民中將(榮成)、房建國中將(榮成)、孫志強中將(乳山)、張宗德中將(乳山)、姜吉初中將(乳山)、于
海少將(威海)、王日升少將(威海)、畢中平少將(威海)、曲壽堂少將(威海)、李建民少將(威海)、宋文洲少將(威海)、宋繼龍少將(威海)、張立平少將(威海)、周建華少將(威海)、姜元臣少將(威海)、姜志增少將(威海)、戚務政少將(威海)、于
波少將(文登)、于常啟少將(文登)、于德惠少將(文登)、馬尚志少將(文登)、鄧福成少將(文登)、邢書成少將(文登)、畢可周少將(文登)、畢自峰少將(文登)、呂一山少將(文登)、劉建昌少將(文登)、劉峻嶂少將(文登)、劉新海少將(文登)、祁
軍少將(文登)、許鳳林少將(文登)、宋舉浦少將(文登)、宋普選少將(文登)、張建軍少將(文登)、邵
昭少將(文登)、周貴祖少將(文登)、胡樹杰少將(文登)、侯
華少將(文登)、高厚福少將(文登)、徐新江少將(文登)、戚建國少將(文登)、董潤禮少將(文登)、譚國玉少將(文登)、馬國連少將(榮城)、王
寧少將(榮城,江蘇南京出生)、王
彥少將(榮城)、王志毅少將(榮城)、王克忠少將(榮城)、王秉芹少將(榮城)、王昭銘少將(榮城)、王毅力少將(榮城)、車鐵軍少將(榮城)、邢智勇少將(榮城)、畢鑒榮少將(榮城)、曲
文少將(榮城)、劉
勇少將(榮城)、劉玉齋少將(榮城)、劉世梁少將(榮城)、劉念遠少將(榮城)、劉振岳少將(榮城)、孫本勝少將(榮城)、孫德信少將(榮城)、李小軍少將(榮城)、張
弛少將(榮城)、張世平少將(榮城)、張立清少將(榮城)、張鐘明少將(榮城)、陳小工少將(榮城)、陳樹清少將(榮城)、胡仁海少將(榮城)、姜學福少將(榮城)、姜德廷少將(榮城)、姚洪章少將(榮城)、夏繼明少將(榮城)、高愛讀少將(榮城)、郭文玕少將(榮城)、閆基祿少將(榮城)、蔡公杰少將(榮城)、蔡毓通少將(榮城)、于明初少將(乳山)、畢泗振少將(乳山)、辛國華少將(乳山)、辛恕翰少將(乳山)、宋文玖少將(乳山)、陳偉彥少將(乳山)、焉華征少將(乳山)、隋卓照少將(乳山)、董兆良少將(乳山)、
濟寧市:(包括市中區、任城區、曲阜市、兗州市、鄒城市、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
王洪堯中將(濟寧)、楊永斌中將(濟寧)、尹鳳岐中將(曲阜)、趙忠新中將(嘉祥)、張余亭中將(汶上)、姜洪泉中將(梁山)、劉啟德少將(濟寧)、何法祥少將(濟寧)、周蕃玉少將(濟寧)、高振普少將(濟寧)、梁培楨少將(濟寧)、穆振河少將(濟寧)、孔慶新少將(曲阜)、孔繁順少將(曲阜)、韓永錄少將(曲阜)、徐洪章少將(兗州)、鳳景泉少將(鄒城)、張建華少將(鄒城)、高長吉少將(微山)、曾憲民少將(微山)、張敬釗少將(魚臺)、柴金存少將(魚臺)、李成年少將(金鄉)、蘇希勝少將(嘉祥)、任金福少將(嘉祥)、楊則冉少將(嘉祥)、蘇希勝少將(嘉祥)、張志強少將(嘉祥)、熊中民少將(嘉祥)、李文朝少將(梁山)、秦蘭悅少將(梁山)、
泰安市:(包括泰山區、岱岳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
劉振華上將(泰安)、王洪光中將(新泰)、白
泉中將(肥城)、陰法唐中將(肥城)、吳玉謙中將(寧陽)、尹序貴少將(泰安)、馮凱文少將(泰安)、劉殿長少將(泰安)、李文正少將(泰安)、吳化軍少將(泰安)、張西紹少將(泰安)、張家驥少將(泰安)、張銘德少將(泰安)、趙景田少將(泰安)、袁儀榮少將(泰安)、肖殿川少將(泰安)、王金祥少將(新泰)、尹成富少將(新泰)、趙宗和少將(新泰)、王淑蘭少將(肥城)、劉玉昌少將(肥城)、劉培庚少將(肥城)、陰法舜少將(肥城)、張杰傳少將(肥城)、陳偉明少將(肥城)、武燕生少將(肥城)、聶洞庭少將(肥城)、梁秀田少將(肥城)、王長貴少將(東平)、石慶明少將(東平)、鞏樹林少將(東平)、劉金龍少將(東平)、劉魯民少將(東平)、李樹源少將(東平)、張
堅少將(東平)、張本忠少將(東平)、陳本金少將(東平)、侯云禮少將(東平)、郭慶生少將(東平)、郭安華少將(東平)、崔秀敏少將(東平)、張升倫少將(寧陽)、
日照市:(包括東港區、嵐山區、五蓮縣、莒 縣)
高守維中將(五蓮)、丁春元少將(日照)、王世志少將(日照)、王永華少將(日照)、王聰民少將(日照)、許傳功少將(日照)、杜吉昭少將(日照)、張傳詩少將(日照)、張鼎銘少將(日照)、龐維義少將(日照)、金培昌少將(日照)、相守榮少將(日照)、劉祥順少將(五蓮)、李存葆少將(五蓮)、馬
軍少將(莒縣)、張寶明少將(莒縣)、唐明源少將(莒縣)、曹際祥少將(莒縣)、董守福少將(莒縣)、薛彥緒少將(莒縣)、
萊蕪市:(包括萊城區、鋼城區)
張進寶中將(萊蕪)、張伯祥中將(萊蕪)、景學勤中將(萊蕪)、王玉仁少將(萊蕪)、王俊彬少將(萊蕪)、田愛習少將(萊蕪)、劉軒亭少將(萊蕪)、朱應泉少將(萊蕪)、蘇燦杰少將(萊蕪)、崔成明少將(萊蕪)、董學林少將(萊蕪)、
臨沂市:(包括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沂南縣、郯城縣、沂水縣、蒼山縣、費 縣、平邑縣、莒南縣、蒙陰縣、臨沭縣)
鄭
惕中將(臨沂)、李連秀中將(沂南)、劉立封中將(沂水)、劉紅軍中將(平邑)、寇憲祥中將(平邑)、馮兆舉中將(莒南)、楊漢文中將(臨沭)、馬連山少將(臨沂)、李素芝少將(臨沂)、賈培鐸少將(臨沂)、顧榮祺少將(臨沂)、姚挺進少將(臨沂)、顏世忠少將(臨沂)、朱繼臺少將(沂南)、李在堂少將(沂水)、張貢獻少將(沂水)、張明義少將(沂水)、梅興潤少將(沂水)、胡秀堂少將(蒼山)、陳慶華少將(平邑)、唐守揚少將(平邑)、倪善學少將(平邑)、孫忠泰少將(莒南)、張相農少將(莒南)、崔立學少將(莒南)、韓
強少將(臨沭)、
德州市:(包括德城區、樂陵市、禹城市、陵 縣、寧津縣、慶云縣、臨邑縣、齊河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
宋清渭上將(陵縣)、梁秉治中將(樂陵)、陳顯華中將(禹城)、張
超中將(寧津)、張文華中將(寧津)、劉存信中將(慶云)、劉存智中將(慶云)、王太嵐中將(齊河)、呂登明中將(齊河)、葛東升中將(武城)、任萬德少將(德州)、孫曉青少將(樂陵)、張建設少將(樂陵)、范長秘少將(樂陵)、郭培鞏少將(樂陵)、王世平少將(禹城)、劉萬貴少將(陵縣)、孫華鋒少將(陵縣)、孫善德少將(陵縣)、張玉堂少將(陵縣)、張繼溫少將(陵縣)、楊金池少將(寧津)、張
超少將(寧津)、張溫樹少將(寧津)、靳玉軒少將(寧津)、王冠德少將(慶云)、王鐵翼少將(慶云)、李明讓少將(慶云)、閻文彬少將(慶云)、曹淑信少將(臨邑)、于懷謀少將(齊河)、呂登高少將(齊河)、宋長德少將(齊河)、邱士政少將(齊河)、昌業廷少將(齊河)、徐師樵少將(齊河)、王連平少將(平原)、李學通少將(平原)、李養珍少將(夏津)、張??賹ⅲㄏ慕颍?、劉慶昌少將(武城)、沈曉輝少將(武城)、蔣士良少將(武城)、
聊城市:(包括東昌府區、臨清市、陽谷縣、莘 縣、茌平縣、東阿縣、冠 縣、高唐縣)
劉寶臣中將(臨清)、郭洪超中將(冠縣)、鄧長宇少將(聊城)、張惠民少將(聊城)、趙孝起少將(臨清)、韓志慶少將(臨清)、韓連慶少將(臨清)、王文惠少將(陽谷)、張云亮少將(陽谷)、張運亮少將(陽谷)、陳功生少將(陽谷)、薛守唐少將(陽谷)、張聿法少將(莘縣)、鄭廣臣少將(莘縣)、夏成秀少將(莘縣)、郭西欽少將(莘縣)、劉兆山少將(荏平)、朱法臣少將(荏平)、謝玉林少將(荏平)、路運忠少將(荏平)、劉
雷少將(東阿)、楊澄宇少將(東阿)、蘇玉柱少將(東阿)、肖 兵少將(東阿)、申相峰少將(冠縣)、劉希星少將(高唐)、劉景山少將(高唐)、趙長山少將(高唐)、
濱州市:(包括濱城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沾化縣、博興縣、鄒平縣)
曲方桓中將(濱州,江蘇濱海生)、李殿仁中將(濱州)、何為榮中將(濱州)、馬鳳桐中將(無棣)、畢惠義中將(鄒平)、張 明中將(鄒平)、高
克中將(鄒平)、呂國棟少將(濱州)、呂春禾少將(濱州)、任光禮少將(濱州)、李
彤少將(濱州)、李樂民少將(濱州)、張勝勤少將(濱州)、王加順少將(惠民)、王明亮少將(惠民)、王海云少將(無棣,一說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崔吉俊少將(無棣)、秦子收少將(無棣)、李紹林少將(沾化)、姜援朝少將(沾化)、蔣援朝少將(沾化)、邵振清少將(博興)、(1951-)山東博興、楊家杰少將(鄒平)、張立志少將(鄒平)、
菏澤市:(包括牡丹區、曹 縣、單 縣、成武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定陶縣、東明縣)
黃獻中上將(單縣)、于際訓中將(菏澤,一說陜西渭南)、張建啟中將(曹縣)、劉成軍中將(成武)、楊建亭中將(鄆城)、王志誠中將(東明)、關
凱中將(東明)、牛玉山少將(荷澤)、白崇明少將(荷澤)、孫啟祥少將(荷澤)、李啟勝少將(荷澤)、侯
固少將(荷澤)、宋朝詩少將(曹縣)、李德義少將(單縣)、孟昭斌少將(單縣)、黃義昌少將(單縣)、李思懷少將(成武)、楊洪立少將(成武)、高太存少將(成武)、王海運少將(巨野)、劉天和少將(巨野)、姚念學少將(巨野)、劉傳運少將(鄆城)、楊學軍少將(鄆城)、張
軍少將(鄆城)、張
均少將(鄆城)、張思敬少將(鄆城)、黃廣祥少將(鄆城)、薛巨福少將(鄆城)、石世印少將(鄄城)、陳澤亮少將(鄄城)、周登武少將(鄄城)、南啟祥少將(鄄城)、趙勝一少將(鄄城)、張振江少將(定陶)、朱文山少將(東明)、吳長芳少將(博平)、魏鳳和少將(博平)、
地籍不明:吳云峰中將、魏鳳和中將、王 璟少將、王長盛少將、王福臣少將、呂學泉少將、劉
毅少將、劉兆啟少將、劉兆梅少將、劉仲修少將、劉彥增少將、李秀康少將、吳緒祥少將、宋青洋少將、邱志明少將、張際春少將、張鐵鷹少將、周 欣少將、胡懷乾少將、戰
捷少將、姜 勇少將、姜迪泰少將、姜宜資少將、侯 福少將、徐心德少將、黃 宏少將姜、韓衛國少將
山東這個地方雖然歷史上出的帝王級人物不多,但將軍還是不少的。這里我們就著重講一下山東籍國民黨黃埔系的幾位高級將領,并且他們大多都與粟裕大將有過戰場上的直接照面,都以失敗收場,其中包括赫赫大名的“三李一王”。
先說黃埔一期的幾位山東籍將領與粟裕的淵源,也是“三李一王”,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和王敬久。
先后出第九綏靖區、第六兵團司令的李延年在淮海戰役中接連失利了多次,在碾莊、雙堆集要不是跑路的快退到蚌埠,恐怕也要步黃百韜、黃維后塵。隨后李延年率殘部退守淮河、長江,最后跑到了臺灣。
李延年
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是王耀武的副手,在萊蕪戰役中鉆進了陳粟預設的口袋陣里。此戰李仙洲部六萬余人被殲,李仙洲本人也被俘虜。
李仙洲
出任第十綏靖區司令的李玉堂駐扎在兗州。從1947年7月1日開始打響的兗州戰役,歷經十三天,李玉堂率一部分部隊試圖向徐州突圍時被俘,隨后乘機逃脫到了徐州。
李玉堂
第二兵團司令王敬久部也是活躍在山東,他要對陣的主要是劉鄧大軍。王敬久部先后在泰安、六營集、羊山集損失三個整編師。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王敬久因指揮作戰不力被撤職。
王敬久
畢業于黃埔四期的王耀武,可能是國民黨山東籍高級將領中名氣最大的一位。他在“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中,真的被捉了
李仙洲部的全軍覆沒,對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可謂重大打擊,但是他還是決定固守城堅兵多的濟南,他認為至少守一個月沒有問題。
可是在粟裕出任戰役總指揮、許世友出任攻城總指揮的華野攻擊下,王耀武的濟南只守了一個星期就被攻破,王本人也在壽光被活捉,一代名將的軍事生涯就此宣告結束。
國民黨幾位山東籍高級將領的經歷說明,即使你再也才干,再有軍事能力,一旦戰略眼光差了,與人民為敵,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什么三李不如一王,哪怕三李再加上二王,都是如此。
歡迎交流探討,請關注@司馬砸光
國軍將領有三李一王,三李是李仙洲(山東齊河人),李玉堂(山東廣饒人),李延年(山東廣饒人),一王是王耀武(山東泰安人)。三李是黃埔一期的,一王是黃埔三期的,但有說法是三李不如一王,因為王耀武是國軍五大王牌之首74軍(后來的整編74師)的親爹,這支部隊正是在他的調教下,打出了風格,打出了水平,重要戰役幾乎無役不與,張靈甫是王的得意門生,對于74軍只是蕭規曹隨罷了。李玉堂也是一員勇將,后來被老蔣斃了,赴臺后老蔣頗有悔意。李延年在解放戰爭中幾乎是無一勝績,但在抗日戰爭中有很多閃光點,后來也赴臺了。王耀武在十年動亂中被揪斗致死。李仙洲被特赦后任山東省政府政協主要領導,后來參與創辦了著名的中國重汽。我認識一個行長就是李仙洲的孫子,為人很謙和,據說他的很多親屬都在重汽上班。李仙洲的老家齊河大碼頭村,我有次也偶然路過,就是黃河邊上的一個村落,里面幾乎都姓李。
王耀武
北伐前的將軍就更多了,一來北洋政府對將官的銓敘不太嚴格,經常來個勛章雨,位列上將而毫無戰功的人也不少。我只說幾個出名的,山東蓬萊人吳佩孚,山東泰安人孫傳芳,山東濟陽人盧永祥,山東濟寧人靳云鵬,山東掖縣人張宗昌。
吳佩孚
解放后山東籍將官也很多的,這里不一一贅述了。
說下原因
1、地域因素:山東緊鄰直隸,在保定、天津有諸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天津武備學堂等軍事院校,他們的生源自然鄰近省份的就多些,山東省近水樓臺,所以從軍的人也就比較多。
2、身體素質:山東兵員素質也是各省份之眾較為出色的,所謂山東大漢的名號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舊上海的巡捕多從山東招募,香港地區的警員也很青睞山東人,所以有的香港電影里,比如《最佳拍檔》》系列那個光頭佬就一口的山東話(雖然不太像)。
3、人口基數:山東歷來不是一個貧瘠的省份,種地有平原,礦業也不少,人口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所以按比例來講,山東人將官多,是很正常的。
4、民風因素:眾所周知的是,闖關東的多數是山東人,東北人,往上數三代多是山東人,山東人具有的開拓進取精神也是多將官的重要因素。
闖關東油畫
二、{title2}
{content2}
三、{title3}
{content3}
東明縣北城聯中畢業證樣本及介紹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北鎮中學李東海簡介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東明縣北城聯中畢業證樣本及介紹(北鎮中學李東海簡介)》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27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