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實驗、信息技術、體育之類的考試開始了,教室里也多了點熱鬧。七年級時一個班的五十個人到九年級時只有四十來個了,慢慢消失的十來個人在考試的關頭又現身了,這十來個人給同學們帶來了新聞和濃濃的同學情,所以教室里多了些生氣(夾雜老師對臨上課或上課時還吵鬧的生氣)。個別女同學還介紹了戀愛生子的情況和感受,也得到了一些同學的祝賀。雖然這些消失又出現的同學原因五花八門,但最主要的是對學習缺乏興趣(沒有任何初中生對教材沉迷,一個班有幾個跟著老師轉就不錯了)。
實際上,從小學開始大家就對讀書沒有了興趣,但初中是必須讀的,因讀書無趣而不斷逃逸了幾個,但這是不符合上級規定的。老師雖然無可奈何,但還是希望這些人在考試中回來,各級評比時學生總分多幾分總比一些零分好,況且不只是評比之事,學生輟學那是天大的事,請幾天、幾月假或輟學一段時間與完全輟學那是原則問題。學生輟學那是學校教育的重大事故,沒有老師與學校能夠承擔。
好在畢業證也是輟學學生需要的,更好在考個畢業證也是十分容易的事,只要參加了中考,畢業證那是板上釘釘的。上級要求的當然是門門及格拿畢業證,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補考一下是可以全部過關的,如果按照真正的中考畢業,雖然那題目出題人也是盡量出容易,但只能三分之一全科及格畢業。其他人就不要畢業了?當然這是不應該不允許的。留級也不好,因為有三分之一留很多年甚至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夠全科畢業,況且座位緊張。
難道真沒有辦法全科畢業發畢業證嗎?辦法當然是有的。但必須廢除應試教育,高考制是貧困時代的無奈選擇,幾乎違背了所有教育規律,《未來教育遐思》總結了22種弊端,
書中發明了一種學分團制。學分團制下,老師主要教一本書幾個學分,很容易成為專家,而且四五個同樣的專家組成學分團帶領四五十個學生學習,學生得了那幾個學分后就可以調換團去另外的團學另外的學分
。全國處處是優質教育資源。畢業證由國家發放,不標注學校,再無好壞學校的區別(教育真正地公平)。
學生可以學習任何人類文明成果,有充分的選學自由,學分團也可駐任何有利于學習的地點,特點是生產生活第一線,任何需要招工的單位必須駐有學分團,招的工前提之一是獲得過該單位的學分。初中生只有140余總學分的要求,無學分內容的限制,雖然大家都愿意學教科書,因為那是最容易畢業的,也許二年就可以初中畢業,但萬一學不進教材,就只能學實踐類學分了,當然這些學分需要更多時間,也許最快四年,但國家的140余學分是原則,不管學四年六年都必須達分,這樣的初中畢業生也十分優秀,至少比應試教育下很多大學生優秀,因為他們有眾多技藝,同時的眾多實踐報告說明他們語言能力好且一些科技知識也行。
學分團制幾乎可以滌蕩應試教育的所有弊端(包括那22個)(有興趣的可以看作者相關文章),使人類教育真正科學,最重要的是學習興趣(至少不再厭惡)回歸,《未來教育遐思》說快樂是學習的核動力,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教育的真諦惟有美。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拿畢業證能請幾天假(學分團制幾乎可以滌蕩應試教育的所有弊端(包括那22個))》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69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