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中華南大街東側,南臨石太鐵路,東臨紅星街,北至民心河。
1958年在該村小學東側出土一塊唐代墓志銘,該有唐元和十二年十月二日……瑯琊王氏寢疾終于恒府真定縣尚德里之私第……十一月六日自其家□至達于府南二十里趙陵村之原等字樣。說明當時此處是趙陵村的土地,尚無村落,柏林莊的形成當在此以后。相傳該村原名有二:一名拜陵莊(或拜靈莊),因拜謁趙佗先人墓者常休宿于此而得名;一名百陵莊,因村邊多墓冢而得名。明初山西移民遷居此地后,諧音演變為柏林莊。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重修北太堡莊(今后太保)圣佛寺碑記》已有柏林莊村名。村北半里許有一塊耕地名為后營,傳為明代軍營遺址,解放后還住有向戶村民。是否與柏林莊有,已不可考。
該村原屬獲鹿縣,
1941年3月8日劃市郊。
解放后先后成立了初、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公社化時,在原高級社基礎上成立了柏林莊大隊。
1980年底,全村12個生產隊,有耕地1,732畝,3,570人,均為漢族。
柏林莊社區居民委員會
在柏林怡園社區里面。
柏林莊是千年古村,相傳建于西漢至東漢年間,為南越王-趙佗后人每年遠道而來祭拜先祖時打尖住宿的地方,古月“拜陵莊”后來,由于此地柏林樹成林,后改名為“柏林莊”
柏林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創辦小學。解放戰爭時期,這所學校曾做過晉察冀邊區聯中的校舍,系北京市101中學的前身,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創辦并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校名由郭沫若題詞。柏林莊小學也是第一套人民幣的誕生地,紅色傳統流傳至今。
柏林莊在改革開放后,創辦石家莊第一所農民大學-柏林電大教學班,共招生30名,學的是經濟管理專業,學制三年,所有學生都拿到了大專畢業證書。
1984年5月,柏林莊還誕生了石家莊第一份農民報紙。70年代末先后創建集體企業,鑄造廠,機修廠,鍋爐廠,橡膠廠,印刷廠,制箱廠等十幾家企業。為適應經濟發展,先后建立沿街商業企業,副食品商場,農貿市場,金柏林,柏林大廈等商業企業,為集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柏林怡園
此為柏林怡園,大門在聯盟路上,柏林社區居民委員會也在這里面。
柏林北區
此為柏林北區,107棟樓,里面有柏林二社區居委會。范圍在中華北大街以東,民心河以北,北新街往西,南至柏林路。但它不是個四邊形是個多邊形的地方,以防有人會追究。
正在回遷區改造的區域
舊村的區域正在改造,項目為:尚賓城。范圍在西至復興街,東至紅星街,南至豐收西路,北至聯盟路。原來的舊村地址也是在這一塊。
柏林莊回遷區E地塊三標段項目
此地址為,聯盟路和北新街西南角的一處工地門口。剛才所說的改造區域其中的一處工地門口。
石家莊市柏林南路小學
位置在,豐收西路和紅星街交叉口,L型路口,西北角。
石家莊新華中學
位置在豐收西路東頭路南。
石家莊市柏林莊學校
在豐收西路和復興街丁字路口的東北角位置。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創的小學就是這了,當然建筑設施肯定也與時俱進。
柏林莊還有:柏林南區,柏林一生活區,柏林生活區,柏林二生活區。前三個生活區都在舊村南部分,柏林二生活區為舊村東北邊南北一排多層。
舊村回憶:(真假不清楚,我相信是真的)
細數柏林莊歷史上的“亮點”,基本都分布(或發生)在那條東西向主街兩旁。這條街從東向西數,路北有幼兒園、村小學、村委會、村集團公司等重要單位。幼兒園門口是瑯琊王氏墓和大槐樹所在地。再向西,在村委會東北一條小胡同里,有全村現存最古老、最結實的房子——清朝大院。穿過門洞進入院子,一棟一棟高大的青磚二層樓房出現在眼前。第一眼看到它,真實的感受就是兩個詞:荒涼、厚重。房頂瓦片間長滿雜草,二樓窗戶已蕩然無存。透過窗洞,可以看出墻厚約70厘米。一樓黑色的大門緊閉,老式鐵鎖已經生銹,門邊堆滿雜物。整棟樓房磨磚對縫,保存完好,只是靠近地面的部分,青磚開始破損。這座宅院說來有年頭,它是清朝乾隆年間武官劉宏聚的房子,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畢業證樣本網創作《老式大專畢業證(中華南大街東側,南臨石太鐵路,東臨紅星街,北至民心河。)》發布不易,請尊重! 轉轉請注明出處:http://www.fangrui88.com.cn/705405.html